>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六一”节救助站里的孩子:我想和妈妈在一起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六一到了 救助站里的孩子:『我想和妈妈在一起』(1)
第2页 :六一到了 救助站里的孩子:『我想和妈妈在一起』(2)
一个孩子面对镜头害羞地躲着笑着。
一个孩子面对镜头害羞地躲着笑着。
孩子们和工作人员相处得不错。
孩子们和工作人员相处得不错。
儿保中心孩子们的生活有些枯燥单调。
儿保中心孩子们的生活有些枯燥单调。

  他们的困境

  A

  家长态度淡漠 流浪儿回家了又能怎么样?

  据了解,儿保中心从2003年成立至今,已救助超过万名流浪儿童,其中90.99%的孩子被安全地送回了家。

  可是,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找到了,送回家,再度离家出走……如此反复循环,在儿保中心,也不乏重复救助的例子。

  儿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听闻孩子身处救助管理站的消息后,大部分家长都会第一时间来接孩子回家。但令人唏嘘的是,也有家长在电话那端淡漠地说:“孩子经常跑,家里都习惯了,你们给买张票让他自己回来吧。”

  因担心孩子在返程途中再出现意外,儿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亲自将孩子送回家中,有时是省内,有时是省外。最远一次,工作人员将一个16岁出来会网友的女孩送回四川家里,到家后,女孩和父母双方都不以为然的表情让人不免痛心。

  有时,工作人员电话回访时得到的消息是“孩子又跑了”。更有一次儿保中心将孩子千里迢迢送回家,工作人员还未到广州,就被通知,孩子已到广州继续流浪了。

  社工陈小姐告诉记者:“有一次社工组织救助了一个11岁的孩子,他的后妈到社区接孩子时,当着所有人面甩手一巴掌,孩子嘴巴立刻出血了。这个孩子虽然这次被带回家,但只要有机会他还会一次次离家出走。”

  B

  长期缺乏关爱 流浪儿需要更多社会关注

  由于长时间在社会上流浪,他们遭受到很多歧视,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容易发生畸变,对外界产生敌视,缺乏诚信和爱心。

  儿保中心主任邓军说,流浪儿童的心理救助尤为重要,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社会也加入到救助队伍中,帮助流浪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记者了解到,每逢六一,儿保中心都会组织流浪儿童走出救助站,到黄埔军校、烈士陵园等游玩。这天,也有不少社会组织到儿保中心看望他们。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加入到关爱流浪儿童的队伍中来。”邓军说,现在许多企业还会针对性地展开相关的关爱项目,开展各种对流浪儿童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从多角度关注和解决流浪儿童的生活、学习及未来的就业问题。

  邓军认为,针对流浪儿童的成长问题,社会组织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只是一次探望,一次互动,但这小小的举动仍能让流浪儿童们知道,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人关心他们,他们并不是被遗弃的一群。”

  C

  文化程度低 流浪儿长大后如何自立?

  滞留在儿保中心的儿童将来何去何从,更是困扰儿保中心的一大难题。

  记者了解到,在儿保中心,虽然90.99%的孩子被送回家,但目前仍有900名左右的孩子,无法联系上家人,要在儿保中心度过童年。

  “随着一天天长大,这些长期滞留又没有户口身份证的孩子们,成年后如何回归社会?”广州市救助站站长徐福宪说,这是现在让救助站最头疼的事。

  现在救助站,已经有好几个待了多年的孩子,临近成年或已经成年。按规定,成年后他们应该离开儿保中心,“但是他们大多缺乏一技之长,这样回归社会后能做些什么?”徐福宪很着急。

  作为救助保护中心,不仅要千方百计帮孩子寻找家人,还要肩负起教育、培训的任务,好让他们将来能比较顺利地回归社会。“现在还有数十个身体或智力有残障的孩子,生活基本无法自理,很可能一辈子都需要人照顾,如何妥善安置他们的出口,也很棘手。”

  “大龄”孩子如何进入社会?徐福宪表示,与同龄人相比,儿保中心的“超龄”孩子文化程度较低,又缺少一技之长,这势必削弱他们成年后的就业竞争力。对此徐福宪呼吁:“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受助儿童,在“出口”上为他们提供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学校的平台和机会。

news.sohu.com false 金羊网-新快报 https://epaper.xkb.com.cn/view/1038378 report 6579 六一到了救助站里的孩子:『我想和妈妈在一起』(1)儿保中心的孩子们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一起。孩子们在嬉戏打闹。一个孩子好奇地探出头。黑夜里,邻床的男孩已然入梦,
(责任编辑:刘盛钱 UN64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