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新闻 > 大国工匠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中国工匠]谢德春: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来源:观察者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工匠]谢德春: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图为北京青联十届常委、首创集团副总经理谢德春
图为北京青联十届常委、首创集团副总经理谢德春


  [中国工匠]谢德春: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编者按】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我国发展正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时代,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的提出和弘扬也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为此,千龙网联合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一起寻找中国工匠,发现匠心,论道工匠精神。

  千龙-北京青联联合8月31日讯 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国的发展已开始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升至“中国创造”,因此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的提出和弘扬也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为此,北京市青年联合会联合千龙网,一起寻找匠人,发现匠心。

  古代中国曾产生过璀璨的工匠文明,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瓷匠、织女、木匠、画匠等,以精湛的技艺创造出风靡“丝绸之路”的流行时尚,留下了无数千古不朽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令人尊敬的匠人身上,展现出了宝贵的精神品格:一是专注,十年磨一剑,坚持到底,耐得住清贫寂寞;二是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绝对的完美;三是务实,以需求为导向,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四是创新,不固守传统,而是在继承中创新,是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再次创作。我们将这些品格总结为“工匠精神”,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工匠精神在我国的阶段性退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三十多年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却出现了退化,在产品创新、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客观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工业化自身特征影响。工业化目的是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管理大师泰勒曾在1911 年提出“科学管理不需要非凡人才”的论断,深刻体现了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工厂替代了过去的手工作坊,工人替代了工匠,人成为大规模生产线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在这个体系下,限制了“匠人”的发挥空间。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结束,仍在相当范围内实践着泰勒的理论,工匠精神自然难以获得足够的重视。

  二是需求层次相对较低。古代工匠主要服务宫廷贵族,可以不计成本,为高品质产出提供了物质保障。现代工匠的服务对象变成了普通大众,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匮乏,因此相比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人们更希望尽快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导致优秀工匠没有用武之地。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发现,产业精细化程度与人们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德国、日本的产业在二战后同样经历了一个低端粗放的发展阶段,遵循着从数量扩张逐步向质量效益升级的演进规律。

  三是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基础非常薄弱,为了快速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发展上更加注重规模、速度,采取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工匠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削弱。

  工匠精神是一种永不过时的创造理念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可持续发展显得日渐乏力。经济矛盾集中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结构错配、供给质量偏低,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产业转型发展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因此,旧工艺、旧工匠虽然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创造理念却永远不会过时。在这一背景下,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顺应了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全面呼吁提倡品质革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转型的重要动力。

  现阶段,我们正在进入工业化升级时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特征体现为人与机器关系的再次演进。虽然机械化必然减少人工,但其作用是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的智慧价值将会进一步放大,成为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今后,工匠们可以集中精力搞研发、设计,精雕细琢,发挥“画龙点睛”作用,充分运用效率更高的各种机器工具,不断提高生产的水平和质量,从而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提高竞争能力。

  创造源于需求,过去工匠以服务宫廷贵族为主,总需求非常有限,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丰富多样,而且变得更加高端化、精细化、个性化。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撑,只要肯钻研、能创新,一些非常小众的产品也能够获得足够的用户,带来丰厚的价值回报。这样一来,供给与需求不断形成正反馈,将极大地激发工匠的创作热情。

  需要强调的是,工匠精神的应用不是仅仅局限于制造业领域,而是可以延伸到农业和服务业等全部领域。我们提倡工匠精神,不是简单地承袭古代工艺,而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我想结合在首创集团的工作体会简要说明。

  首创集团是北京市属的大型国有产业投资集团公司,自重组成立二十年来,以“坚持、坚守、专业、规范”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底蕴,打造出了环保、基础设施、房地产、金融四大核心主业,深刻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以我长期分管的金融板块为例,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理念,逐渐形成了证券、担保、农业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相对完善的金融业务体系。特别针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需求,不断推出针对性产品,形成了普惠金融的特色优势,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在“小微”领域,首创担保公司根据不同需求开发了不同产品,仅针对成长型企业就有“创业贷”、“加速贷”、“展翼贷”等多款产品,还针对小微企业小、散的特点,兼顾安全与效率,开通了“小额绿通”、“小微保”、“商户通”、“易商旅”等批量处理通道模式,为企业提供便捷可行的融资方案。普惠金融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但首创集团的金融从业人员怀着一颗朴实而纯粹的“匠心”,扎根一线,专注、严谨、务实、创新,深入了解需求、研究需求,对金融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寻求切实的解决方案。因此,要实现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

  要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工匠精神”,既是对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社会民众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发展的更高要求,需要从管理体制、政策制度、机制措施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在此,我想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注,这需要人们克服浮躁心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能够不忘初心、追求卓越。难以想象在一个浮躁的心理状态下,能够发育出人们普遍的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但我认为,克服浮躁心理的关键是政府要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一个社会普遍浮躁的状态下,要求大多数人修行般地凝神静心是不现实的。所谓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求衣食住行的价格要相对稳定,人们对未来生活可作理性的预期,有优质优价的市场秩序,社会相对公平公正。

  二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尊重“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应进一步提高普通工人的社会地位,应该树立优秀匠人作为“国民榜样”,让年轻人以成为“工匠”为荣。我们一般称呼高级技术人员为工程师、建筑师等,事实上匠之优者,即为师,“匠”与“师”是相通的,并且有可能成为“大师”,我们授予的“工艺美术大师”,不就是匠人中优秀者吗?匠人理应受到社会高度尊重。在企业内部,要重视专业技术人员,让工人骨干能够与管理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企业可以学习德国、日本,实施员工培养计划,建立学徒制,实现管理和技术的持续传承;要在发展中凝聚共识,资源向一线倾斜,多给工人展示才华的舞台;探索建立技术入股的激励制度,实现长远利益的捆绑。

  三是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古代匠户制度非常苛刻,不仅规定了分工,而且限制工匠流动,并要求世代传承。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制度其实发挥了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匠人独享技术专利,就能够心无旁骛,将祖传事业发扬光大,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升级提升。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共享更加有利于技术的发展,但产权纠纷更加频繁,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防止仿冒伪劣的劣币驱逐良币,让“恒产者有恒心”。否则创造者得不到回报,容易挫伤积极性,工匠精神也就成为了空谈。(作者谢德春为北京青联十届常委、首创集团副总经理。千龙网见习记者周剑桥整理)

news.sohu.com false 观察者网 https://interview.qianlong.com/2016/0831/885851.shtml report 4136 图为北京青联十届常委、首创集团副总经理谢德春[中国工匠]谢德春:工匠精神永不过时【编者按】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坚
(责任编辑:郑江 UN988)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