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新闻 > 扶贫行动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西吉:众志成城决战脱贫攻坚

来源:综合 作者:国家民委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西吉:众志成城决战脱贫攻坚

  西吉,是红军长征的会师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实践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地区。这里印刻着红军的足迹,也厚植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因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包括西吉在内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西吉的脱贫工作。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勉励大家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西吉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弘扬长征精神,以脱贫攻坚为主战场,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工农红军将台堡会师纪念碑。聚焦西吉:众志成城决战脱贫攻坚
中国工农红军将台堡会师纪念碑。聚焦西吉:众志成城决战脱贫攻坚
将台堡会师:长征在这里宣告胜利

  盛夏的西吉,云淡风轻。骄阳下,工人们挥洒汗水、紧张施工的火热场面,似乎与80多年前回汉军民共同投身革命的热烈场面重叠在一起。

  距离西吉县城30公里外,葫芦河与马莲川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埠坪平坦宽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矗立在这里。今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时,首先来到将台堡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红军会师纪念馆。

  记者到来时,纪念碑前散落着些许黄色的花瓣,敬香的痕迹也在,显然有人刚刚来过。“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习惯了,有空就会来给革命先烈敬香献花。”红军会师纪念馆的讲解员小单说。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将台堡,与红一军团的第一、第二师胜利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曾三过西吉,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在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陕义堂清真寺,70多岁的老阿訇拜福贵,讲起了长征往事。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抵达单家集。由于受国民党的蛊惑,老百姓一开始对红军既害怕又排斥。没想到,红军纪律严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还和大家一起搞生产,热情地送医送药,是真正的“仁义之师”。红军送给陕义堂清真寺一面“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被大家视为珍宝。

  1935年10月,毛泽东等人率领中央红军经过单家集。听到这个消息,乡亲们兴高采烈,家家户户准备了油香、馓子、盖碗茶。毛泽东专门拜访了陕义堂清真寺阿訇马德海,给他介绍党的民族政策、了解回族群众的生活习俗,留下了长征史上“单家集夜话”的佳话。

  1936年8月,红十五军团西征,红军队伍第三次经过单家集,在此驻扎一月有余。他们帮助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单家集苏维埃回族自治政府,建立起西吉第一个红色政权。

  “我们党在长征、西征中,采取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与措施,赢得了回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激发了广大回族群众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参加革命的热情。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扩大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工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作出了重要贡献。将台堡会师标志着长征精神的成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魏晓东说。

  持续发力:改写“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七八月正是玉米灌浆、土豆花开的季节,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白杨树掩映的兴隆镇大岔村,一排排新建的民居宽敞明亮,每户人家的后院几乎都有一座白墙蓝顶的牛舍,银色的换气扇在屋顶不停地转动。

  大岔村是个回族村,马进财阿訇的家就在村里的一处高地上。现在,马阿訇每次带领大家做完礼拜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后院的牛舍转转。

  2015年,西吉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在全县44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建设暖棚圈舍5000多栋,购进良种基础母牛、良种基础母羊、黑山羊、肉用种公羊、珍珠鸡等10余万头(只)。马阿訇就是这一工程的受益者。

  短短一年,马阿訇就尝到了从事家庭养殖业的甜头:今年夏天,卖了两头育肥的肉牛,买了一辆摩托车、一辆农用三轮车;秋冬季节是肉牛出栏的高峰时节,一年的辛苦将直接变现;明年春天,家里的5头母牛也有望产犊。

  “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好生活?这几年,在国家的帮助下,我家房子新建了,种的土豆、胡麻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了,还养起了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马阿訇站在院子里抚摸着绑在新车上的红绸带,满脸笑容。

  “大岔村的进步,是西吉乃至固原几十年来扶贫工作的缩影。几十年来,从解决贫困群众‘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的极端贫困问题,到在全国率先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西吉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渐行渐近。”西吉县扶贫办副主任海斌说。

从事养殖业一年,马进财阿訇就购置了新的农用车。

  从事养殖业一年,马进财阿訇就购置了新的农用车。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引领脱贫攻坚

  西吉是著名的“马铃薯之乡”“西芹之乡”。行走在西吉街头,一辆辆满载芹菜、土豆的货车往来穿梭。这些新鲜的食材,有许多直接被货车从田边拉进了宁夏吉德慈善(闽宁)产业园。

  宁夏吉德慈善(闽宁)产业园位于西吉县,马铃薯、芹菜等优质果蔬和以牛羊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是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产业园的建立是福建、宁夏两地坚持把闽宁对口帮扶与招商引资、产业园建设相结合,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的结晶。西吉也因此实现了工业经济零的突破。

  在产业园区的宁夏旺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棵棵碧绿的芹菜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经过清洗、压榨、过滤、巴氏消毒、调配、灌装等程序,变成一罐罐清润可口的西吉芹菜纯汁。据总经理黄思军介绍,芹菜纯汁自2015年投产以来,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稳定解决就业120人,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从事西芹种植,计划到2018年带动周边2000户农户从事西芹种植。

  位于产业园区内的西吉县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主要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马铃薯粉条、粉丝、粉皮等食品,并研发推出了马铃薯馒头、面条等新产品。公司主打绿色品牌,产品销往国内外。据总经理周勇介绍,公司2015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计划到2017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带动周边2000户农户通过种植马铃薯摘掉“穷帽”。

  近年来,西吉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创新发展,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十二五”期间,西吉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2%。预计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特色优势产业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

  “在党的领导下,西吉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路程,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开创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当前,西吉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西吉县委书记马志宏说。

  特写拜福贵:把长征故事讲得更好
西吉县单家集,拜福贵老人讲述红军三过西吉的故事。

  西吉县单家集,拜福贵老人讲述红军三过西吉的故事。

  陕义堂清真寺位于西吉县兴隆镇的单家集村。这座清真寺的修建,与清朝末年陕西回民的迁徙有很大关系,因而得名“陕义堂”。它有着典型的庙堂式建筑风格,寺顶竖立着星月标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清真寺门前,有一座镌刻着“人民救星、一代伟人”字样的纪念碑。这是1993年毛泽东主席100周年诞辰之际,单家集各族群众为弘扬革命传统、缅怀伟人功绩而自发树立的。

  在清真寺北侧一间挂着“毛主席住宿旧址”牌匾的黄土房子前,陕义堂清真寺阿訇、回族老人拜福贵,向参观者讲述着红军三过西吉的故事。这位75岁的老人白髯飘飘,精神矍铄。从1993年清真寺被命名为“西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起,他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拜福贵的父亲拜文海,是红军长征的见证者。1935年10月,红军进入单家集时,拜文海受陕义堂清真寺阿訇马德海的委托,做了回族最为丰盛的“九碗席”招待毛泽东等人,还带着毛泽东到自己家住宿。这就是今天“毛主席住宿旧址”的由来。

  “父亲总是给人讲毛主席的故事,叮嘱我‘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故事要代代相传。”拜福贵说,他把这件事当作一生的使命。23年来,拜福贵每天都会打扫院子、擦拭桌子,守护着毛主席住过的屋子。

  “房间里的物件都是当年毛主席用过的,而且是按原来的样貌摆设。”拜福贵介绍说,在进门的堂屋,后来挂上了复制的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送给清真寺的“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锦旗,马德海阿訇与毛泽东谈话的厢房土炕上,也摆放了两人的蜡像。“这样一来,就更形象了。”

  寒来暑往,无数前往陕义堂清真寺的人聆听了拜福贵充满深情的讲述。用他自己的话说:“20年来,我的‘学生’都有10多万了。”其中,既有毛泽东的亲属毛新宇等人,也有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还有许多年轻学子。人们在重温长征历史的同时,也为拜福贵老人的坚守与情怀所感动。

  盛夏时节,拜福贵在土屋前栽种的山丹花开得正艳。老人凝视着艳红的花瓣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把长征故事讲得更好。”

  金融扶贫点亮农民致富希望

  李林兴是兴隆镇大岔村有名的养牛专家,但苦于缺少资金,养牛业始终发展不起来。

  2014年2月,固原市民宗局开始结对帮扶大岔村。经过实地调研,市民宗局把扶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改变大岔村贫困现状的根本之策。为了筹集发展特色产业需要的资金,市民宗局积极争取自治区民委的支持,并向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抵押300万元担保金,分行以5至10倍放大贷款额度,在大岔村实施“开发性金融支持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战略合作”项目,彻底解决了资金难题。

  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李林兴今年申请到项目贷款2万元,购买了5头牛犊。“育肥4个月出售,每头净赚3000多元。我打算再贷款3万元,多买几头。”说起自己的养牛经,李林兴难掩喜悦。

  “目前,大岔村30个建档立卡户已拿到了项目贷款,其他建档立卡户正在办理中。预计贷款户数可达70户、贷款金额120万元左右。”大岔村村委会主任康学习高兴地说。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腊银辉,曾做过网络设计、粮食收购等生意,积累了一定资金。在外漂泊多年,他一直想为家乡作些贡献。去年,在大岔村村委会的积极联络下,腊银辉回到村庄发展肉牛、珍珠鸡养殖,成立了西吉英合养殖合作社。

  腊银辉说,合作社成立后,15户贫困群众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方式,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我准备再贷点儿款,建几栋蔬菜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为村里的残疾人寻找挣钱的出路。”腊银辉规划着合作社今后的发展。

  为了加大金融扶贫的力度,西吉县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172个贫困村成立信用协会,组建担保放大投融资平台,并开设风险补偿金专户,注入财政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初步构建了“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和一体系”金融扶贫格局。在贷款审批程序上,由各乡镇、扶贫办提供贫困户名单,金融机构、乡镇干部进村入户,实事求是调查采集贫困户基本情况、种养殖情况、资金需求、还款能力,逐户评级测算贷款额度。

  据西吉县扶贫办主任马鹏祥介绍,目前,全县已全面完成2016年45个脱贫销号村贫困户的信息采集和评级授信工作,信息采集率、评级授信率均达100%,总授信额度达到1.2亿元。

  手记万众一心 其利断金

  提起西吉,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苦瘠甲天下”。的确,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西吉曾经充满焦渴与挣扎。今天的西吉怎么样?眼见为实。深入其间,就会不由得赞叹这惊天之变。

  今天的西吉山青了,路通了,水活了。长期以来,“水、路、绿”是制约西吉发展的三大“瓶颈”。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西吉包括吃水、行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显著改善。正在修建的固(原)西(吉)高速可连接福(州)银(川)高速,西吉到毛家沟的一级路可以连接西(安)兰(州)高速。这两条路通车后,西吉交通封闭的困境将被彻底打破。

  今天的西吉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从“活着”走向了“生活”。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曾是西吉人摆脱不掉的命运。近年来,西吉把培育发展致富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抓手,强化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实现定期稳定脱贫致富目标。例如,品质升级的西吉芹菜成为吸引2万名农民返乡务农的“金杆杆”,产业提档的马铃薯变成了“金蛋蛋”。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说,跟过去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的日子才叫生活,以前就是活着。

  今天的西吉人文化素质提升了,精神生活丰富了。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西吉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回乡生态文化县城”的过程中,西吉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打造西吉特色文化示范工程,扶持创建了一批农民文化大院和农民文艺团队,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活动室的文化阵地。如今,西吉不仅创排了花儿歌舞剧《曼苏尔》《神奇火石寨》等剧目,还实施了提升中国文学之乡建设工程,创办了《葫芦河文学》杂志,文艺创作花开繁荣。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西吉人众志成城,正在描绘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但是,由于贫困范围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数量多,西吉的脱贫攻坚面临着最难啃的“硬骨头”。对此,西吉立下脱贫志:到2020年,努力与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赢在执行、重在落实。为了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西吉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落实,都制定了“硬杠杠”。

  万众一心,其利断金。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脱贫致富的种子终将在西吉大地枝繁叶茂。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编辑/王甜 制作/彭凤平


news.sohu.com false 综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zM3MTMyNw==&mid=2653708032&idx=1&sn=b6f95e380656c2d405de23a0d6350b4f&chksm=80a7d050b7d0594607b1f720f5bc430bab283246da5beb63103a9a62c8a7aa40601e915c4fea&mpshare=1&scene=1&srcid=1026YoE1khlwl4OAHLoZIfR6#rd report 6994 西吉,是红军长征的会师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实践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地区。这里印刻着红军的足迹,也厚植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因为山大沟深
(责任编辑:齐贺 UN656)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