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
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会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大工程,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确保实现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
根据《规划》,要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异地搬迁安置,做好贫困地区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加大财政、投资、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产业扶贫应该是治贫的根本性的措施,如果贫困的家里有一个产业,他们脱贫就有了基础。
要建立健全精准扶持机制
《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旅游、电商等,推动每个贫困县、乡、村形成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
在参加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时,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持续性。
“要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业扶贫应该是治贫的根本性的措施,如果贫困的家里有一个产业,他们脱贫就有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早期时产业扶贫对整个中国的扶贫贡献突出,中国7亿人的人口脱贫,主要是靠产业扶贫,现在来看,产业扶贫也是摆在突出的位置。”
那么,如何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呢?
“我最近刚从川西、甘南一带徒步归来,康定道孚一线,目前来看,畜牧业和旅游业应该是当地最具禀赋的产业,但其中畜牧业的品牌化还近乎为零;当地山水壮美,日益便捷的交通和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也使得基础流量增长很快,但缺乏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使得旅游业只能富民,延展空间有限。”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五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因此产业扶贫首先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资源禀赋来考虑,其次要注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得以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注重品牌打造,以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试点涉及水电等资源开发
《规划》指出,将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根据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方案》,从2016年底到2019年底,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择不超过20个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表示,“从过去的一次性补偿,变为长期性补偿。这种将土地补偿费折股量化,按股权比例逐年分配收益的方式,可完成由原先‘资源、农民’向‘资产、股东’的转变,实现资源开发与贫困人口增收的有机结合。现在的机制中,企业的开发行为与当地原住居民的利益没有有机挂钩,所以当地干部群众对改变现行的利益分配格局呼声比较高。按照这种补偿方式来操作,对整体收益水平提高比较显著。”
“股权是一种契约,其中一方是资金的管理者运营者,另一方则是入股者,双方极有可能因为利益的分配产生矛盾,有些贫困户觉得资金集中使用了,分的预期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要把资金讨要回来,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纠纷”,李国祥认为,“要做好股权扶贫,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同时在机制的基础上,签订柔性可回旋的契约合同。另外,贫困户要是参加了有股权了,在生产经营中肯定有风险,对此贫困户也要有思想准备,不是说有入股就一定有收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