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访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不忘初心 锐意创新 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来源:厂商动态
  • 手机看新闻

  服务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命题。作为首家以非国有企业为主要股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成立21年以来,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不忘初心,以务实的理念、精准的定位、鲜明的特色、创新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服务实体经济之路。当前,如何认识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商业银行如何服务好实体经济?民生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有何经验和特色?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

  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发展的根基和方向

  记者: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金融业要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请问您如何看待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郑万春:首先,银行业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共生共荣。一方面,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产出有直接贡献,并吸纳就业。2016年我国GDP达到74.4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8.3%。其中银行业是金融业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资产规模在2015年已占整个金融业的90%左右,对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银行业与实体经济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银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银行则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没有银行“血液”的滋养,实体经济就会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只有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银行必须敏锐把握实体经济转型的脉动,步调一致,否则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更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百业兴则金融兴,反之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认为,实体经济的转型方向就是银行业服务的发展方向,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共进至关重要。为此,我行也专门成立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任务。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否认,将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体制机制、发展阶段和形势环境的变革,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不断变化,其中会形成大量的业务机遇。银行业未来的竞争,其实就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竞争,银行需要及时调整服务重点、优化工具方法,提高服务效率,有效对接相关需求,努力实现协同共进。

  再次,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是多维度、多角度的系统工程,不应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融资服务。银行最基本、最初始的功能就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但这并不是金融服务的全部。实体经济要发展,除了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便捷的支付清算、便捷的现金管理、先进的风控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等等。这些方面,都是银行提供综合服务的切入点。也正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这些需求,使得银行服务功能的外延得以拓展,银行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如果片面强调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功能而忽略其他,就容易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简单化为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既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金融本身的创新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须将银行市场定位、业务发展、改革转型与其紧密结合

  记者:您刚刚提到,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是多维度、多角度的系统工程。那么,对于银行业如何将服务实体经济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请问您有什么建议?民生银行是如何把握的?

  郑万春: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银行市场定位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银行业务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银行改革转型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

  一是坚持市场定位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客户方面,要立足构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客群。我行坚持“三优一特”的客户定位,即优质国企、优质民企、优质上市公司和特色中小企业客户。可以说,上述定位已经基本涵盖了实体经济的绝大部分群体,我们深入研究分析了上述客群的行为特征和需求特点,充分结合我行实际,制定了差异化的服务策略:针对优质国企客户,充分发挥我行体制机制优势,以专业和效率赢取客户,致力成为“优质国企的高效平台”;针对优质民企客户,持续巩固与民企同根同源天然优势,以专业和认同赢取客户,致力成为“优质民企的首选银行”;针对优质上市公司客户,重点提供创新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以专业和创新赢取客户,致力成为“优质上市公司的合作伙伴”;针对特色中小企业客户,打造特色细分市场领先优势,以专业和特色赢取客户,致力成为“中小企业的特色银行”。2016年,我行已为近1.5万家优质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金融服务,投放贷款超过900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

  行业方面,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强化对制造业的支持,同时,注重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压降过剩产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抓好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战略选择。一方面,我行持续加大制造业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6年末,我行对公贷款中制造业贷款占比达到20.5%,位居各行业之首,在多家同业机构制造业贷款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下,仍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同时,我行对公贷款不良额和不良率均控制在同业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我行重点支持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拓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与渠道,以产业基金等新模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性制度安排及差异化资源配置政策,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截至2016年末,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总规模11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同时,全行持续开展专项研究,总结经典案例,提升全员认知,更好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我行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适当压降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比重,通过多种投行类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整合升级。

  区域方面,要积极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我行紧紧围绕上述国家战略,创新推出一系列服务举措。比如,成立相关组织,推动业务发展;加大对“一带一路”区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金融、国际金融业务的开发支持力度;着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业务模式,支持国家重点战略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实行专项信贷额度及价格补贴;以及对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行内政策准入要求的客户加大支持力度等。

  这里,我想通过我行支持的沧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的PPP项目再说明一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第四工厂作为河北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项目成功落户沧州,聚集效应明显,吸引了大批配件、物流企业的入驻,总投资36.62亿元的沧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园项目应运而生,了解到园区建设资金需求后,我行结合相关政策,第一时间设计了以融资为核心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与“施工方、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的强强联合,发挥各自在产业、项目管理及金融方面的专业优势,以“股权+债权”的方式帮助项目成功落地,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国家战略实施和PPP模式的探索。

  二是坚持业务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我前面已经讲过,实体经济的转型方向就是银行业服务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探索形成一套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特色业务模式。我始终认为,未来只有市场节奏把握准确、业务特色鲜明、风控水平突出的银行才能脱颖而出。为此,我行聚焦商业银行、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三大产品体系,着力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特色。其一,持续丰富传统商业银行产品体系,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传统存贷汇业务专业化能力,打造“专业化的商业银行”;其二,加快交易银行转型升级,完善本外币、境内外、线上下一体化的新型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提升场景化应用能力和互联网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场景化的交易银行”;其三,优化投行运行机制,完善股债投贷、融资顾问一体化的投行产品体系,提升客户解决方案量身定制能力,打造“定制化的投资银行”。

  三是坚持自身改革转型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当前实体经济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客户需求多元化,行业、区域的分化不断深化,加之利率市场化和技术快速进步等等,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顺应趋势,在盈利模式、内部管理、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成本管控等各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加快向差异化、特色化战略转型。其中,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有效管控银行风险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银行必须深刻洞悉潜在风险点,严守风险底线,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行借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框架和新资本协议的领先实践,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其一,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在第二道防线,进一步明确了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三个专业风险管理部门,分别进行专业化、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持续加强对内控合规、法律和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其二,强化独立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总行层面,风险管理为独立板块,强调风险管理的独立和集中,风险管理部门均由首席风险官统一管理;在分行层面,一级分行分管风险行领导不得兼管业务,对于二级分行,由一级分行派驻风险总监进行管理。其三,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各类风险管理。

  此外,结合金融风险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经营管理转型的态势,我行还加强了法治合规内控管理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导向,并全力推进法治合规内控的基础建设。

  服务实体经济方向要精准,方法要创新

  记者:各家商业银行近年来均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支持力度,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您认为民生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郑万春:民生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精准,二是创新。

  精准,即方向精准,瞄准短板,聚焦实体经济中最活跃、金融需求最强烈但金融服务相对最薄弱的领域提供精准服务。

  一是聚焦民营企业,成为金融服务民企的重要标杆。我行与民营企业同根同源。多年来,我们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服务民营企业为宗旨的客户战略,秉持“与民营企业同成长”的发展理念,把握机遇,多措并举,在公司业务发展中着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投入与开发力度,并针对民企特征,着力创新营销模式、推动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和投行业务,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取得显著成效。2015至2016年,我行民企类贷款累计投放超过1.3万亿元。截至2016年末,我行民企客户数占比超过60%,民企贷款余额占比近50%。我行的民企金融服务在业内已形成了较大的业务规模及品牌效应,有效支持了民营经济发展。

  二是发力小微金融,成为服务小微企业的领先银行。2009年下半年,我行在业内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做小微企业的银行”的战略定位。在这一战略引领下,我们在产品、体制机制和服务上持续优化,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7年4月末,我行小微企业信贷余额达到5764亿元,户均贷款规模仅62万元,用珍贵的信贷资源扶持了110万余户“真小微”客户的成长,并为630余万户小微商户提供结算、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自2014年开办续授信业务以来,累计为8万余名小微客户提供了1600多亿元的转期续贷支持,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贷款到期“过桥资金”筹集难度大、费用高的难题。

  三是强化社会责任,成为金融精准扶贫的先行者。精准扶贫是光荣的政治任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行自1996年成立以来,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回馈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的融合共生。为此,我们建立了全行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制定专项扶贫计划和差异化扶贫方案;确保金融扶贫贷款金额和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并给予定价优惠;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强扶贫对象“造血机能”;促进惠农金融服务点覆盖;运用捐款、贷款、派驻挂职干部、强化银政合作等方式,为国家精准扶贫贡献金融力量;坚持定点扶贫、公益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其中,在教育帮扶方面,15年来,民生银行在甘肃省渭源、临洮、河南省封丘、滑县等四县累计捐款已达8046万元。

  创新,即方法创新,敢为天下先,顺应经济转型发展大趋势和实体企业的新需求,持续进行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

  一是持续创新升级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产品体系,加大实体企业支持力度。交易银行方面,顺应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客户需求及市场竞争变化,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打造内贸外贸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结算融资一体化的强大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投资银行方面,积极与境内外投行、券商、金融机构合作,持续加强投融资业务模式创新,创新利用产业基金模式支持企业发展。此外,我行还将加大债券承销发行、兼并重组、定向增发、资产证券化等投行业务创新发展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相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去产能、去杠杆。

  二是大力创新推广PPP业务模式,支持国家重点战略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PPP模式作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优化政府服务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我行积极鼓励推广的重点业务模式。我们在加强PPP典型模式和案例推广的同时,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持续进行模式创新,在今年3月份成功实现了深交所首单PPP资产证券化项目(广发恒进—广晟东江环保虎门绿源PPP项目)的落地,这也是全国第一批PPP资产证券化项目之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三是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我行在2015年推出科技金融“启明星”计划基础上,聚焦新三板平台客户和重点区域,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业务风险审批体系和投资决策授权体系,拓宽外部合作平台,积极稳妥地探索试点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了一大批新三板科技创新企业完成项目投资和融资。

  四是持续创新升级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与服务难题。继2009年在中国银行业内第一家提出“小微金融”概念,创造中国式的“小微金融”模式后,近年来持续进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在不断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扩大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行不断利用行内积累的历史数据以及工商、税务、征信、银联交易流水等海量外部数据,迭代创新优化“民生网乐贷”等微型信用贷款产品,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针对小微企业开户难题,我行专项研发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云账户”,客户可通过线上(微信、网页)申请,线下交付,大大缩短了小微对公户的办理时间。

  服务实体经济要做好“五个融入”、“五个转型”和“三个加强”

  记者: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民生银行过去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了重大成效,请问下阶段民生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何进一步举措?

  郑万春:服务实体经济是我行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经营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下阶段我们将持续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总体而言,就是要在经营理念上做到“五个融入”,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内涵;在发展模式上做到“五个转型”,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工作落实上做到“三个加强”,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果。

  “五个融入”:一是融入主流经济,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加大对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战略区域的投入和支持,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二是融入创新经济,主动拥抱变化、拥抱创新,对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工业制造4.0时代的技术变革,创新服务模式,助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三是融入普惠经济,扩大客户覆盖面,提升产品和功能,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使普惠金融的供需两端更加匹配,助推实体经济平衡发展;四是主动融入绿色经济,引领信贷资源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退出,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发展,助推实体经济和谐发展;五是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加快全球性机构布局和全球性业务布局,加快扶植全球性企业,加快适应国际化监管标准,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助推实体经济跨境发展。

  “五个转型”:一是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持续深入推进我行的“凤凰计划”改革转型项目,通过科学的决策模式、扁平化的组织体系、高效的协同机制和先进的技术工具来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二是向专业化服务转型,切实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善客户分层分类管理,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三是向综合化经营转型,加快多元化布局,强化多条线联动,加强与外部平台合作,从传统的信贷资金提供方向资源整合方转变,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四是向网络化运营转型,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逐步实现网络化运营,提升客户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向全球化布局转型,积极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涵盖金融市场、交易银行、外汇存款和理财、跨境资金池的国际业务产品体系,逐步提升我行跨境服务能力。

  “三个加强”:一是持续加强产品和模式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和实体企业金融需求新变化,持续创新升级商业银行、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产品体系,优化完善“三优一特”客户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客户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二是持续加强风险管控,针对经济新常态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压力加大问题,将严守风险底线、有效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业务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夯实服务实体经济基础;三是持续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组织领导与考核评估,完善配套政策与体制机制,推动支持实体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确保服务实体经济取得实效。

news.sohu.com true 厂商动态 https://news.sohu.com/20170527/n494735053.shtml report 7668 服务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命题。作为首家以非国有企业为主要股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成立21年以来,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责任编辑:张丰裕)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