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医疗队在卢旺达忘我工作 两名医生献出生命 |
 |
 |
|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24日14:19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惊悉卢旺达中国医疗队的消息时,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位看上去更像是一位蒙古族摔跤选手的壮汉,怎么会突然离开人世!据卢旺达使馆的同志介绍说,这位来自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主任医师,从8月12日抵达卢旺达到9月2日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做了27台手术。
记得上次采访他时,他刚到医疗队一个星期。那天,他从早上8点上手术台,不间断做了三台手术,一直忙到下午2点多才回到住地。随后连一口水都没顾上喝,就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至今我的耳畔还萦绕着他那洪钟般的嗓音和爽朗的笑声……
两个月前,我们利用采访卢大选空隙前往距首都基加利160多公里的基本古省中国医疗队采访。基本古省属于卢旺达一个偏僻落后的地区,然而我们所到之处,都会有卢旺达人用标准的汉语“你好”向我们问候,而不像在其它非洲国家,人们往往先用日语、朝鲜语,最后才用汉语同这些长着东方面孔的人打招呼。陪我们来的使馆郭参赞感慨地说,这应归功于中国医疗队在当地的影响,“他们充分发挥了民间大使的作用”。
到达医疗队住地已近中午,虽然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医疗队的厨师已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但许多医生都还没有下班,医疗队队长,来自包头医学院的常振华大夫与赛音和希格医生都还在手术台上。我们坚持要等所有医生回来后再用餐,并利用这段时间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这支来自内蒙古的中国医疗队在卢旺达已有21年的历史,先后有11批,100多位自治区各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这里工作过。很多同志来了不止一次,队员们将此戏称为“二进宫”、“三进宫”。经过多年艰辛的努力,医疗队终于在1997年建起了一家有164张床位的医院,而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和周到的服务使医疗队和这家医院远近闻名,许多病人从基加利赶来求治,甚至有病人跋山涉水从邻国跑来。这一方面为中国人在卢旺达赢得了尊敬,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医疗队的工作量。
“二进宫”的贾存德大夫介绍说:“在这里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来了病人,正吃着饭,放下碗就走,有时忙得今天是几号都搞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双休日了。”
贾大夫第一次来卢旺达是在1995年1月卢旺达大屠杀刚刚结束之际,那时战乱还没有完全平息。行前卫生部再三嘱咐安全第一,不要去没有人走过的地方,因为内战中卢旺达境内埋了很多地雷;如遇情况,马上撤往安全地带。因此,医疗队队员到达住地的第二天就跑到坦桑尼亚边境查看了撤退路线。在机场,送行的家属个个眼泪汪汪,而医疗队队员们个个有当年抗美援朝的悲壮感。
然而,面对大量拥入的枪伤和刀伤的病人,医疗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容不得他们恐惧和退缩。没有水,就到20公里以外打水或接雨水;没有电就打着手电筒做手术;没有菜,就自己种,没有粮食就靠战前留下的长了虫的粮食维持了半年……就这样,医疗队一步步走上了正轨。
现在,卢旺达恢复了和平与稳定,经济也在逐步发展,然而它仍然贫穷落后,艾滋病和疟疾仍在继续夺去卢旺达人的生命。卢旺达艾滋病发病率为20%,基奔格医院接收的病人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是艾滋病患者。疟疾的发病率就更高,连医疗队的许多队员都未能幸免,一位医生两年任期中得了9次。
说话间,大部分的医生都陆续回来了,但直到下午2点半才看到队长与赛音和希格大夫的身影。两人一见我们的面就不住地对我们道歉,简单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后就催我们赶快入席。 席间,队长带领所有11名队员轮流向我们三个远道而来的记者敬酒,而赛音和希格大夫一直手捧哈达站在一旁吟唱蒙古族的祝酒歌,直唱到嗓子沙哑为止。他的真诚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将这次的采访活动推向了高潮。 (记者 郭明芳)(来源:参编) |
|
 |
|
|
 |
 |
快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被捕 伊抵抗力量疯狂报复美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