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入世了!
2001年度搜狐十大新闻评选
首页邮件短信搜索新闻体育财经I T娱乐女人生活健康汽车房产旅游教育求职出国校园校友录商城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科技 | 体育 | 娱乐 | 文教 | 社会 | 专题 | 图片 | 我来说两句
Sohu 首页>> 新闻>> Sohu视线
走进北大,再看交叉火力中的“王铭铭剽窃事件”
2002年01月29日08:15  Sohu视线

北京大学
[我来说两句]

  引言:1月10日,一篇在学术界极少数人手中流传的稿子《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正式浮出水面。“剽窃”者,北大社会学系年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王铭铭,被当成学术界的“败类”,成为被攻击和谩骂的靶子。

  一位知名学者突然被指有这样的劣迹,不啻是学术界的一次小型地震。事情已经过去近二十天,王铭铭已经更加沉默,而学术界一些杀伐之气甚重的文字,令一些网友闻到了“绞肉机”和“屠宰场”的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对“王铭铭剽窃”动机的推测及诸多指责中夹带的浓厚主观色彩,还有北大学生“王教授,我们依然爱你”的呼声,都使我们感觉到在“剽窃事件”和“学术争论”背后的不单纯……

王铭铭剽窃事件揭发者自述:
我不是任何人的拳头
  最新进展:王铭铭:致电道歉 哈维兰:不愿看到他断送前程

  在国内学术界的一片指责声中,1月21日,王铭铭就“剽窃”一事致电《想象的异邦》的原作者哈维兰先生,表示歉意。而哈维兰的回答则是相当地宽容。他表示原谅王铭铭的失误,并且还愿意授予王铭铭翻译他的"Cultural Anthropology"最后一版。哈维兰说:“这是一个诚实的失误,但我不希望你被毁于一旦。”


  与哈维兰先生的宽容形成鲜明对比,在国内,除了北大学生和熟知王铭铭同事的支持与信任,王铭铭几乎已经倒在“乱棒”之下。为让读者看到事件的真实现状,我们走进北大校园,试图感受真相,寻找真实的声音……

 学术界:火力交叉中的王铭铭

 


 北大学生:“王教授,我们依然爱你”


  
一位知名学者突然被指有这样的劣迹,不啻是学术界的一次小型地震。
  尽管“王铭铭剽窃事件”的出笼经过了“足够严谨”的调查核实,但有关此事的某些评论依然被指主观色彩过于浓厚。比如说复旦大学教授曹树基的文章,个中字句之冲动,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以前和王铭铭学术论战结下的私怨来
一些杀伐之气甚重的文字,令一些网友闻到了“绞肉机”和“屠宰场”的气息。

  就在外界的一片谩骂声中,北大校园内“保护王铭铭”、“支持王铭铭”的声音也愈发坚定:“在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中,媒体假设民众有自我判断是非的能力,因而考虑提供各种类型的消息。然而很遗憾,不知是何缘故,本次事件中的媒体如此不负责任,统一的一面倒,为什么不能把真实全面的事实报道出来?听听我们学生的呼声?”——摘自北大校内论坛
  于是我们走进了北大,只为感觉“真相”……

  ·学术同行曹树基:为王铭铭辩护,纯属阿Q似的自我安慰
  
“所谓辩护,要指出我们对他的揭发、指责哪些是错误的,但他们是在这样一个三段论的逻辑下为之辩护——王铭铭是一个有杰出贡献的学者,这样的学者不可能抄袭,即便有抄袭也是轻微的或者是可以原谅的,所以,攻击他的人、揭发他的人是卑鄙的,是别有用心的——这个伪逻辑是自言自语的阿Q似的自我安慰,所以我不觉得那是辩护。”

  ·北大4名博士生:上书校领导,希望不要对王铭铭求全责备
  1月14日,北大4名博士生为此事向北京大学领导上书,希望不要对王铭铭求全责备,这封信提出了重要的一点:“学术批评应该全面、客观、平和、公正,执一端而不计其余的做法是不正常的。”这封信情真意切,对于“剽窃”之事却轻轻带过,而且言辞之中颇有怀疑揭发批评者“别有用心”的含义。

  ·学术同行程同顺
  
曾与王铭铭有学术交往的南开大学副教授程同顺指出,学术界对王的批评和争论由来已久,并不新鲜,只是这样一个不严肃的学者竟能在近几年不断晋升并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值得反思。
  1998年在人民大学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王铭铭在与上海一学者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无礼、很不谦虚,程同顺当场还提出了不同意见。程同顺称,其实学术界对王铭铭早就存在很多批评,可这些却没有阻挡其快速晋升。

  ·社会学系本科学生:王老师,我们永远支持您,爱您!
  1月18日,社会学系2000级本科学生没有见到本来应该监考的王铭铭,出现的是两位博士生。在那之前,这些本科生曾经商量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王铭铭的情感。“如果那天王老师出现了,我们一定会有所表示的,我们要让他知道我们依然爱他,尊敬他。”学生梅锋说,“大家都爱叫他‘铭铭’。在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在我们眼中王老师可爱得就像一个大孩子。” 
 


 ·“王铭铭事件”中的“绞肉机”“屠宰场”气息
 ·王铭铭事件背景:王铭铭与曹树基的学术之争

 ·与“涉抄”教授面对面 王铭铭什么也不想说(图)
 ·北大博导剽窃受批评已久 为何还能不断晋升?
 ·是“学术争论”还是要“大批判”
 ·"晓生"为何揭北大博导剽窃丑闻? 为建立打假机制


 ·
网友(月黑高飞):我为铭铭与北大叹
 ·网友(醉卧碧湖笑明月):大家还是理智一点吧
 ·网友(chan):除掉王铭铭,中国还要不要人类学?
 ·网友(jinyb ):我认为北大不应该沉默了
 ·网友(gleaner):我们都该勇敢点面对自己 
 ·
北京大学BBS讨论踊跃:王铭铭事件让人想不通


 “剽窃事件”中的三个疑点和三个反思

 

 

  三个疑点
  三个反思
 ·是电脑写文的过程中发生失误造成“剽窃”?  ·职业道德沦丧产生学术腐败
 ·王铭铭的“抄袭动机”是什么?  ·正当的学术批评应该如何展开
 ·王铭铭居然抄袭自己亲手翻译的一本书?  ·“人才爱护”与“一棍子打死”
详细内容:王铭铭“剽窃”事件中的三个疑点 详细内容:学术腐败为何猖獗--“剽窃”事件三点反思

  ·“王铭铭事件”中为何只见帮派不见学术
  ·再看“王铭铭事件”:要学术争论不要大批判
  ·能不能一棍子打死 北大名教授剽窃国外著作有感

小调查(一)
您同意以下那种观点?
王铭铭确实有剽窃行为,应该受到严惩和唾弃
王铭铭确实剽窃行为,但人才更应该保护
如果王铭铭存在剽窃行为,也应该得到保护
王铭铭是否存在剽窃,还不能下定论
王铭铭的行为不能成为剽窃,这只是个失误
不知道,太乱了
 

 回顾:“王铭铭剽窃事件”出笼

 

 

  ·揭发者:花一个月证实问题的严重性
  王晓生告诉记者,王铭铭的书在高校文科生中比较知名,他本人也很喜欢研阅,并购买了多本。但在看王铭铭的近作《想象的异邦》(1998年出版)时,王晓生有点怀疑:“它里面用了很多原始部落的内容……他在国外考察过这个吗?”
  为了证明问题的严重性,王晓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算出,两本书竟然有十万字的内容是一模一样。

  ·社会科学报:用五月时间核实实施
  
《社会科学报》是在2001年9月收到王晓生投稿的,到2002年1月10日文章见报,他们用了长达5个月的时间来核对事实和组织学者评论。在程序上,他们已经做到了足够严谨。

  ·王铭铭:会对自己的出版物负责
  
“剽窃事件”出笼后,记者前后两次与王教授联系,第一次是王教授的妻子董女士接的电话,她很为王教授抱不平,认为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记者第二次终于联系上了王教授,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度语音哽咽,但平静下来之后,他说:“这件事很早以前就知道了,目前暂时不想谈这个事情,因为它发生的背景比较复杂,现在还不能给大家解释,将在一定的时候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王教授还表示,将会对自己的出版物负责。

  
  ·“北大博导涉嫌剽窃”出笼内幕
  ·近10万字一模一样 北大名教授“剽窃”国外名教材
  ·照抄国外名教材 北大"剽窃"教授学术职务被撤销

小调查(二)
王铭铭事件出笼后,学术界及社会上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谩骂势头,您对这种风气有何看法?
正常,犯了错难道还怕别人指责?
不正常,也不正确。对人才应该保护,熟能无过?
部分人这个时候跳出来,发出尖刻的指责令人怀疑他们的动机
这种风气有违正当学术讨论的气氛
这种风气也是一种学术腐败,缺乏学术道德的表现
不知道,或是不好说
 

  结束语:关于“王铭铭剽窃事件”的真相还没有答案,在事件背后是否存在阴谋也不得而知。我们只想通过这则报道,拨开繁杂的争论与谩骂,让读者听到更真实的声音。

(编辑/策划:滔滔)
 

Copyright @ 2002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