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欧洲之旅”的新著,将于11月初由华艺出版社出版。近日,余秋雨一进北京,就被记者围住了。余秋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之所以开笔写这部至今还保密着书名的书,是有感于欧洲人的从自闭到自傲:既不了解自身危机,也不了解他人文明。
重出江湖为那般?
在此之前,余秋雨曾经封笔,表示“不愿为盗版者打工”。但这一次,他重新出山,写了这本新的散文集,主要原因就是,他认为,现代的欧洲人是优秀的,但他们从自傲到自闭,对自身文明缺乏危机感。
“在这之前,因为盗版猖獗,所以表示暂时不写新书。但后来遇到的事情,比盗版更有理由来写书。”余秋雨说明了其中原因,“我这次去欧洲发现,欧洲人居然对我们刚刚看过的文明漠然无知,不屑一顾。我曾经在《千年一叹》里说,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交界的几千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一切都迫在眉睫。欧洲人是优秀的,但他们对古文明的废墟不屑一顾,对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不屑一顾。”
欧洲世界正走向联合,在联合的势头中,欧洲用经济一体化掩盖了文明的多元化。他们只从经济的角度了解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不从文化的角度了解伊斯兰、中华文明。
余秋雨指出,必须重新把欧洲人推到和野蛮人斗争的第一线,优秀素质才会激发出来。欧洲人自诩为天生的判决者、思考者,其实也不过是从无数次毁灭出发,从海盗到良民的转折过来的。现在欧洲人有了严重的问题,应该重新激发他们。
余秋雨这次欧洲之旅,掏出了欧洲文明的老底:“生存的中欧,有康德和黑格尔,有大山和森林;无数次革新、无数次辉煌爆发的西欧,是在变革中繁荣的;南欧是欧洲的出发地,第一次出发是希腊,第二次出发是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第三次出发是哥伦布。三次出发,留下了无数次空旷和寂寞,甚至留下荒凉,他的价值无与伦比。北欧重视的是从海盗生态转折到文明生态的心理过程。”
文明不会压倒文明
余秋雨曾经在最早出版的《文明的碎片》中说过,人类文明最大敌人是与野蛮和恐怖。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人觉得很空洞。但“911事件”发生后,大家意识到了这一点。
许多人认为,文明的冲突,就是文明和文明的冲突。但其实文明有共同点,有共同的敌人,这敌人就是恐怖和野蛮。世界有三大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三种文明,不存在谁压倒谁的问题,文明与文明之间有的是交流。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的价值,西方文明也不是唯一的价值坐标。
“我写这本书,想让中国读者对其他重要文明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甘苦冷暖。”余秋雨说,“也要让欧洲注意,中国读者对其他文明有非常平视的态度。”
用“第四座桥”传递中华文化
余秋雨认为,欧洲人对中华文明有很大隔阂。欧洲人也了解孔子、老子,也了解茶叶、瓷器,但他们不了解中华文明中最本质的东西。
余秋雨说,中华文明是从文化中抽离出来的最根本的群体人格,本质上不是马背的、航海的,不太可能去称霸世界,再野心勃勃的皇帝也不太可能去称霸世界。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连一丝一毫的领土要求都没有。也许郑和比较傻,但总比哥伦布屠杀印第安人好。中华文明绝对没有侵略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基本不远征;没有长时间失序;没有陷入极端主义宗教迷雾。
“我曾经做过《第四座桥》的演讲,中华文化在今天的世界上,主要通过那么几座桥梁通达另外一些文化群落。第一座桥是经典理学之桥;第二座桥是器物民艺之桥;第三座桥是文化信息之桥。大体上,是这样的三座桥,把中华文化传递给世界。”余秋雨说,“但光是这些东西,还不能完整地描述传递中国人的群体人格。我们应该通过第四座桥,与不同文明进行更多的沟通,让世界完整地了解中华文化。”
余秋雨认为,第四座桥就是既能够被世界公认,又能够反映中华文化全体人格的当代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