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神舟”看回收
2002年8月31日03:27 中国青年报
|
本报记者 冯春梅
我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回收专业技术的国家
飞船回收,直接关系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宇航员最终能不能像“神舟三号”上模拟宇航员那样微笑着出舱,飞船回收技术至关重要
从“神舟”飞船第一次遨游太空,到“神舟三号”完美落地,一直默默无闻的航天器回收技术部可谓功不可没。
该部是我国惟一从事航天器回收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单位,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就是由他们承担的。技术部有4000平方米科研区域,3000平方米试制、生产场所;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回收着陆地面综合试验发展基地,吊高试验塔、弹射试验台等多种大型实验设备在基地里都有。该部有回收系统总体、降落伞研究、测控系统研究、火工装置研究4大专业。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各类专业人员近百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以上。
据该部专家介绍,返回式航天器回收是继航天器发射和轨道运行两个阶段之后的重要阶段,是整个飞行成败的最终标志。回收技术就其功能而言,就是对完成飞行试验任务的高速飞行器实施减速,使其达到安全速度着陆并及时回收。迄今为止,该部为返回式卫星研制的回收系统,已17次成功回收卫星返回舱,回收成功率100%,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专业技术的国家。
据了解,我国的航天器回收技术始创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航天器回收技术部即成功回收了多种试验火箭箭头与核爆烟云取样火箭箭头。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该部为其研制了卫星观测裙,让世人仰天瞩目,一览东方神女的风姿,实现了“看得见”的夙愿。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试验导弹获得圆满成功。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中,该部研制的回收系统成功地回收了弹头数据舱,整个打捞过程仅用了14分钟。
记者了解到,帮助“神舟”飞船着陆的降落伞也是在该所研制的,据悉,将降落伞平面展开后,面积有1200平方米,因此有“中华第一大伞”美誉。“回收专业技术有着极其独到和旺盛的生命力。”据介绍,不仅仅在飞船回收上,另外在现代高技术、高性能战术武器中,有许多特殊要求,如滞空时间、旋转搜索、滑翔飞行、稳定减速等均可以利用回收专业技术来予以实现。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