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切 |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大奖是科学文化艺术和政治界引人瞻目的事。和往年一样,今年的文学奖拉开了2003年度诺贝尔奖的序幕。
获奖小说家学理工出身,为人低调最讨厌领奖
南非小说家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在南非乃至整个非洲早已扬名的小说家一时间成为全世界文学界瞻目的焦点人物。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给库切授奖的理由中称,库切的小说“构思精妙,对话成熟,分析充满了智慧”。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恩达尔说,选中库切是个“很容易做出的决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为他对文学的贡献所折服!我说的不是指他写的书的数量,而是高于平均水准的质量。我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大家不断讨论和分析的作家,他的(作品)应该是我们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今年63岁的库切是一个不喜露面的低调文学家,所以在1983年和1999年两获Booker奖的时候,他都没有到场领奖。不过,为人低调的库切却是南非最成功的作家。这位持有计算机合成语言博士学位的作家先后写了8部小说,诸多的散文等,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库切目前在美国的芝加哥,是南非开普敦大学的访问学者。许多人不太知道,这位折取文学桂冠的小说家是学电脑语言出身,并且曾在英国当计算机程序员多年,后来又到美国德克萨斯学习语言。库切的代表作有[暗地](Dusklands)和[耻] (Disgrace)
花落南非另有原因,诺贝尔文学奖也为部分文学家不屑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南非小说家库切是“情理中”的事。早在一个多星期前世界权威书评家在猜测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能人选时就不约而同地看好库切。这当然跟库切的文学成就有关。
不过,诺贝尔奖从来就没能摆脱政治和地缘因素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例外。欧美的权威书评家和政权分析家认为,库切能获奖还有两个“非文学因素”:首先是从地缘因素考虑,诺贝尔文学奖最近八年来从来没有跳出过欧洲,这使得世界各其它地区的文学家们大失所望。越来越多的文学批评家猛烈抨击说,既然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们的眼光如此之狭隘,那么干脆将诺贝尔文学奖改为欧洲文学奖算了,世界各国的文学界完全可以不理它。欧洲的文学评论家们也向瑞典科学院开火说,如果诺贝尔文学奖继续照此评下去的话,那么这一著名的奖项有边缘化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扩大诺贝奖地理范围的瑞典科学院常务秘书长奥拉斯-恩达尔走马上任;其次是纯粹的政治因素。西班牙一家报纸文学副刊主编贾维尔-洛德里格斯直言不讳地说:“不要脱离政治看诺贝尔奖,因为它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奖项。”今年的文学奖热门有人瑞典小说家,美国诗人和叙利亚诗人。可不论是选欧美文学家还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学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政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折中便成了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许多国家的文学评论家和观察家们也认为,库切获奖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南非一家报纸的新闻编辑杜依德-阿尔比克说:“欧洲以外的世界一向鲜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缘,因此,今年让南非小说家获奖自然是有考虑的。”
正因为诺贝尔文学奖里掺杂着诸多的非文学因素,所以不少人对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感冒”,甚至颇为不屑:赫赫有名的美国兰登书屋的发言人斯图尔特-阿普勒鲍姆坦言,尽管兰登书屋先后出版过二十来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学作品,可这些获奖者在得奖前大半不名一文。然而,一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获奖者的身价和有关作品的销量立即大增:“因为这项奖,国内和国际才会对获奖者的作品兴趣大增,读者们会立即寻找获奖者的作品来读来看,这其实是立竿见影的效应。”俄罗斯知名文学批评家安德烈-纳扎尔在莫斯科一家日报上撰文批评说,瑞典皇家科学院评文学奖的标准是屈从政治因素,所以,不把奖当一回事也罢!
和平奖其实已经产生,谁是得奖者让人猜不透
文学奖拉开本年度的诺贝尔大奖序幕后,其它各奖项分别在6日和10日推出,其中又以诺贝尔和平奖最引人瞻目。和其它的奖项相比,诺贝尔和平奖的政治因素最为明显。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与往年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不知道谁是热门人选。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早在上个月的29日就已经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秘密评定,只不过是在本月10日宣布罢了。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身份让人绞尽脑汁也猜不出所以然来,用奥斯陆和平研究所负责人托尼逊的话说是:“今年还真没有一个政治家够上和平奖的格!”正因为如此,所以托尼逊把和平奖的宝押在了年事已高的教皇保罗的身上:“主要原因是他公然反对伊拉克战争,正因为他的反对,所以才不至于使得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被其它的宗教视为十字军东征。”不过,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的负责人埃伊德则不同意:“就算教皇应该得和平奖,那么也不应该是独获,而应该是由教皇和一位其它的宗教领袖共同获得。不过,现在还看不出哪个宗教领袖能跟教皇相比。”
当然了,还有提巴西现任总统鲁拉、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联合国伊拉克武器核查官布利克斯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埃尔巴拉迪也获得了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的提名。这位为巴以和平竭尽全力的老人在他80岁生日上一本正经地对媒体说:“我不管别人会怎么说,我只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那就是阿拉法特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佩雷斯认为阿拉法特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阿拉法特首先冒着生命的危险打破禁忌,承认了以色列;二是阿拉法特率领他领导的巴勒斯坦组织步出恐怖轨道,开始走跟以色列和平谈判的道路;三是阿拉法特公开表示,巴勒斯坦国应该建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而不应该是在以色列的国土内。
这位曾经在1994年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以色列政治家这番表述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在巴以危机期间,佩雷斯经常和阿拉法特通电话,其中一次通话甚至被以色列的轰炸中断。对阿拉法特极其强硬的沙龙上台后,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的联系也没有中断过。(徐冰川/闻新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