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牌竞拍有难题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01日02:50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8月下旬,某市出台新的汽车牌照无底价投标竞拍政策,规定今后参加上牌额度投标,必须本人持相关证件原件到场竞拍,每人只能办理1张;获得上牌额度的个人,1年内不得再次参加竞拍;竞拍所获牌照,半年内不得过户。
这项政策出台,显然是为了抑制牌照拍卖价格不断增高的趋势。这样的努力,先前也做过,如每月增加牌照投放额度,结果却出人意料,拍卖价格不跌反涨。2000年,该市牌照平均中标价为14416元,此后是年年增加牌照投放,中标价年年涨。到了今年,仅7月份投放量差不多是3年前全年的一半,而平均中标价则上扬到38269元。新政策正是针对这种持续增长的情况作出的。
这里就出现一个矛盾:既然是拍卖,就不应当限价,或者不应当通过这样那样的手段来抑价;既然要抑价,表明有关部门对价格有个相对的限定标准,还不如亮出这个“底”,通过摇号之类的办法让消费者获得牌照,还省去了为组织拍卖而不得不增加的销售成本。再说,连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也没有通过汽车牌照拍卖筹钱搞道路建设,相对发达的城市就更用不着了。
可见,竞拍方式本身已经显出不足,有关部门与其老是从技术层面想方设法补救,不妨从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反思一下,这项政策到底利大还是弊大?
有报道说,北京上半年占了汽车交易量头把交椅的,是价格降到5万元左右的夏利车,可见购车人大多是辛辛苦苦挣了钱、刚刚想在衣食无忧之后解决出行难问题的普通消费者;上周末,记者在某品牌汽车专卖店采访,只见16万元以上的样车前空无一人,10万元左右的车面前人也不多,而只卖4.98万元的样车前则人头攒动,不少老人孩子车里车外爬上爬下,显然是全家出动来买这辆他们还买得起的车的。这样的购车主体,难道再要他拿出接近车价的钱去买牌照?
无论是哪一种竞拍,对汽车企业甚不公平。汽车企业千方百计加强管理,控制成本,降低车价,扩大汽车生产销售规模,争取做大做强,迎接加入WTO挑战。可是有关部门仅用举手之劳,就把汽车企业让给老百姓的利益给收回去,让汽车企业的努力泡了汤,而加入WTO后的汽车行业保护期也眼看就要结束。
当然,这样做惟一可以自我安慰的,就是控制了城市汽车总量。前不久,北京汽车总量达到200万辆,新华社报道《200万机动车为什么没有让北京交通瘫痪》认为,汽车和道路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汽车总量的多少不是交通状况好坏的惟一参数,另一个更重要的参数是道路建设。可见,解决车辆总量增长快引起的矛盾,办法有很多,不一定非得搞竞拍,要消费者多出一笔钱。
《华东新闻》 2003年09月01日 第三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