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汇藏书楼(民间档案)
| |
| |
2003年1月10日04:33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
———百年书籍的记忆
小楼无语,却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小楼有心,聆听着人类前行的脚步。
本报记者 汪晓东
2002年最后一天,在上海徐家汇两幢紧挨着的欧式小楼前,上海图书馆举行了一个小型的修复竣工仪式。经过9个多月的修复,曾经集下沉、开裂、渗水于一身的古建筑已基本恢复原貌。不久将向公众开放。
小楼曾是上海早期规模最大、建立最早的图书馆
在上海,提起徐家汇藏书楼,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里藏书最多时达10万种20万册,其中西文书籍8万册、中文书籍12万册,藏书量仅次于创办于1904年、对外开放于1926年的东方图书馆(前身是商务印书馆涵芬楼)。1932年一二八事变,在沪的日本人纵火焚烧了东方图书馆后,徐家汇藏书楼便成为近代上海规模最大、建立最早的图书馆。
上图历史文献中心外文部主任王仁芳悠悠地讲述着小楼的历史:1847年,耶稣会修院从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传教士们开始搜集图书。现存徐家汇藏书楼的建筑是由南北两幢砖木结构楼房组成。四层的南楼又称神甫楼,始建于1867年,曾是耶稣会士饮食起居之所。两层坡顶的北楼又称藏经楼,建于1896年,是中西方文化结合与交融的产物:底楼仿清朝藏书阁———宁波天一阁布局,顶天立地的书架沿四周靠墙而立,上下共计12格,上9格较窄用来放书,下3格略宽用来放置报刊和大开本书籍,有特制踏脚凳和移动竹梯挂于顶格铁栅栏上。这里收藏中文书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和丛书五部分列排放,收藏最多的是中国各省、府州、县地地方志。1930年,已收方志2531种。日军入侵时期,藏书楼的司铎仍不惜高价搜集方志,使藏量达到2700种,其中98种为孤本。最珍贵的是江苏镇江府志5卷手抄本,记载的历史年代可以追溯到元至顺年间(1330至1332年间)。另一特色是早期的刊物和报纸,包括在中国创刊最早、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以及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等。
二楼仿西方古典藏书楼的布局,书架沿墙而设,半腰有木雕栏杆沿书架围起形成走廊。主要收藏西文神学文献和汉学资料,藏书涉及20种语言,包括希伯来文、拉丁文、希腊文等,按梵蒂冈藏书楼分类法分为36大类286小类,有各国百科全书、语言类辞典和学术期刊等。比较珍贵的是1800年以前出版的西文珍本书籍,共1800种、2000册,最老的西文珍本为1515年威尼斯出版的《对伦巴底<名言集>的评语》。
奉拿破仑谕旨编撰的字典、《论语》拉丁文译本……西文珍本弥散着捉摸不定的神秘感
这些西文珍本,正是徐家汇藏书楼的精华所在。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书籍,让藏书楼弥散着一种捉摸不定的神秘感。随手挑出几本解读,每一本都透着穿越时空的沧桑感。
小德金,当年法国驻广州的一位代表,奉拿破仑谕旨,编撰了一本《汉法拉丁文字典》,第一版于1813年在巴黎出版,收有汉文、法文、拉丁文等条目。为减少篇幅,第二版时删去法文部分,改称《汉洋字典》,1853年送香港印刷,未及发行,遭遇一场大火,仅有数部字典幸存,其中一部便珍藏于徐家汇藏书楼。
殷铎泽、郭纳爵,两位欧洲传教士,将部分《论语》和《大学》翻译成拉丁文,取名《中华箴言》,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江西南昌刊行。《中华箴言》开启了中国经典西译之先河,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里程碑”,被认为世界上最为罕见的孤本之一。西方版本学家曾以为,《中华箴言》刊本已经散失。也有人认为,只有大英博物馆藏有全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论语》部分。而上图工作人员在整理徐家汇藏书楼的西文珍本时,竟发现了《中华箴言》残本一册,即该书的《论语》部分。这一发现震惊了国内外版本学界。
卫匡国的故事,是上图历史文献中心的樊兆鸣告诉记者的。这位意大利传教士,1643年来到中国,大部分时间在杭州传教。他的《鞑靼战记》是西方第一部关于中国明末清初历史的书。他在中国每游历一省画一张地图,地图的珍贵之处在于标明了经度和纬度。1655年,他将中国15个省的地图结集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书名《中国新图》,还附有一张中国总图,这是欧洲最早的中国地图专著。此外,他还著有一本《中国上古史》,这本编年体的史书从盘古开天讲起,一直到西汉元寿二年,即基督诞生,是西方第一部关于中国早期历史的书籍……
这样的珍本很多,这样的故事也讲不完。
百年藏书楼重又容光焕发。
汪晓东摄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