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从2000年开始,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增加了“少年版”,并定期举办征文活动。此举的确收到了极佳的效果,2000年底销量不到8000册的《美文》,在举办征文大赛后,仅“少年版”邮购就达到6万册,并且带动了“成人版”的销量。
很快《美文》杂志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旋涡一方面他们希望改变应试作文的八股化现状,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刊物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不得不去揣摩应试作文命题的动向。
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的帷幕就是在主办方这样的矛盾和困惑中开启,并于7月31日落幕的。
《美文》质疑高考作文
《美文》杂志的副主编王朝阳说:“在杂志的生存压力下,我们再扮一副假清高的姿态是无用的,也是可笑的,可我们很清楚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目标!”王朝阳认为,中学作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较为成熟地掌握汉语言的写作手段,自由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可当王朝阳接触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时,他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又是一个八股文式的命题。”
“今年的作文,在貌似鼓励学生创新、深入生活、培养社会新道德的面目下,实际上却走向了一条悖离素质教育的道路。”王朝阳说得很不客气。“我们的学生可以在作文中语言优美,论证严谨,甚至挤几滴眼泪,但我们都知道那是‘皇帝的新装’,因为这样的作文无关乎学生的心灵感受、个人体验、对社会道德的试探,它只和高考有关!这样的作文技巧再完整、文字再漂亮,可又有什么用?我们一边呼吁素质教育,一边却容忍学生批量生产假大空的作文,这不是一件咄咄怪事吗?”
王朝阳的愤怒其实也代表了《美文》杂志的立场。可当此问题提到其主编贾平凹的面前时,他的回答又显得有一些谦虚。贾平凹说:“这样的比赛只是在应试写作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少年写作的可能。供专家参考,供学生老师参考。”
少年写作特点之一:八股
《美文》杂志举办的作文比赛首先要挑战的就是中学作文的模式化。此次决赛命题的中国语文教育专家、全国中学语文教材的总编辑顾振彪分析作文模式化的原因时说:“中学作文的模式化,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就有应试作文,应试作文必然是模式化的。作文为了得分,必须遵守考试的种种规定,必须投合考官的胃口,于是千篇一律,千文一面。”
不仅在应试考试中是这样,就连在这次的作文比赛中,顾振彪所说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一些随参赛学生而来的老师和家长也在赛前分析着这次担任评委的作家和学者,琢磨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文章会合评委们的脾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投其所好,得到大奖。
顾振彪说:“要消除作文的模式化,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倡导作文的个性化,倡导创新作文。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提倡素质教育,改革考试体制,改革命题和评价方式。”
少年写作特点之二:反叛
少年写作这些年一直成为关注的焦点,老师家长们希望作文比赛使孩子能得到足够的名声,而那些孩子们也在这样的场合拼命地表现出自己的狂傲和个性,他们都希望成为那幸运的少数。于是,在他们的文章里就普遍散发着灰色的气息。
评委韩小蕙说:“通过这些文章,我总感觉现在的孩子们不快乐,情绪非常悲观,文章基调比较灰,对未来灰心丧气。”顾振彪也说:“有一些作文过分的个性张扬,甚至是狂妄,这些本不应在这个年纪有的情绪。”分析其原因,顾振彪认为,学生可能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在文学创作上曾出现了一些对原有美好事物的反叛,这种创作思路很容易被学生们吸收,因为他们这时本就在反叛的年龄阶段。
评委观点
千万别把前途拴在文学上
另一位担任此次比赛评委的余秋雨则说:“学生的构思、技巧都很巧妙,这也看出了老师在平时辅导的时候很看重这一点。但是我希望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要有一种温度,这种温度可以温暖你我的心灵,让我们读后感觉是温暖而不是空洞和冰冷。”同时,余秋雨在给这些少年的一封信中还明确表示:“我是一直不希望有太多的年轻人今后从事文学职业的,却企盼大多数人在不同的岗位保持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的兴趣。”作家韩小蕙则用一句直白的话语表达了和余秋雨同样的意思,她说:“千万别把前途拴在文学上。”
一本文学杂志举办的作文比赛到底会对现在的作文应试教育带来多大的冲击,会对那些热爱文学的少年产生多大的影响,至少从现在来看,还无法对它的力量进行合理的量化评估。但《美文》已明确地表示,这个比赛还会一直办下去,因为“让青少年热爱自己的母语,也是一种爱国教育。”
杜晨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