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濛洼灾区秩序井然 抗洪救灾稳步推进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5日14:43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社记者葛如江 董峻 沈翀
随着7月3日凌晨1时王家坝开闸泄洪,浑浊的洪水奔涌而入,淮河干堤1公里外的濛洼蓄洪区变成一片泽国。
堤外浊浪滔滔,家中安乐祥和。连续几天的采访,无论是在淮河大堤,还是灾民居住的庄台,所到之处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灾区人民不畏艰难与洪灾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3日上午,走进王家坝镇赵郢村12组,记者看到不少老人和小孩都在自家门前摘毛豆。村民张洪图热情地请记者进屋,他家尽管没什么高档家具,倒也整理得井井有条。记者和他聊起灾情,他说:“蓄了洪,地里的庄稼免不了要受灾,但我们受一点小灾是为了保上下游不受大灾。”记者问:“你们这样做,舍得吗?”他说:“村民懂得顾全大局的道理,再说这几年国家也花钱为我们濛洼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修路建桥、加固淮河大堤。”
走进村民郭云的“家”,他的老伴正和面做馒头,看来是准备午饭了。郭老汉告诉记者,他是一天前刚搬过来的,蓄水后他家的房子就要被淹了,这个“家”是他侄子的,侄子在外地打工。郭老汉还告诉记者,放水前一天,村干部就在大喇叭上通知要求村民撤离,村干部还到家中动员他们尽快搬。因为儿子外出打工,村里派来了4个民兵帮着搬家。记者问郭老汉有没有困难?他说:“暂时没有困难,镇村干部都为我们安排好了,就在你们来之前,市委一位领导也来慰问我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走上淮河大堤,一支支抗洪救灾队伍、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队穿梭来往。帐篷、大米、面粉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灾民手中。
4日中午,记者乘坐冲锋舟来到离淮河大堤5公里远的郎楼庄台。走上这个庄台,只见四周白茫茫一片,庄台下的民房已全部淹没水中。庄台上,搬上来的村民有的在搭帐篷,有的在做饭,小孩跑来跑去,相互嬉戏。镇派来的驻村干部戎卫说,村民的帐篷基本完工,镇里也送来了40袋面粉,眼前最大的困难是做饭的烧柴问题,因为这几天下雨,老百姓的柴火都湿了。他说,他已向镇领导做了报告,镇里准备为老百姓购买煤球,估计一两天能解决。目前群众生活没有大的困难,一切比较平稳。
阜南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杨文久告诉记者,在泄洪前县里就已有了预案,目前抗洪救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蓄洪前后,县指挥部调运并及时向灾民发放了120吨面粉、80吨大米、近4000箱方便面;乡镇积极自筹部分面粉救助特困户、五保户;为解决饮水问题,县卫生防疫部门向灾民发放了2000瓶漂白片,运送了750箱矿泉水;县卫生防疫部门组织了六个消杀组,会同乡镇十个医疗队全部到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发放15箱、11个品种的药品和50部喷雾器,用于防治流行性传染病,同时加强了对重灾区、重点人群、重点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实行周报制度,重大疫情随时反映,及时报告。省、市、县和武警中队共组织50人参加的10支专业医疗队,深入到乡镇、村为灾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傍晚,记者来到王家坝闸上,滔滔洪水奔流而下,一泻千里。远处,多了些打鱼的村民和小船。雨后微晴的水面,泛着波光,远远地望去,仿佛一幅美丽的渔舟唱晚图。(完)(来源:新华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