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保险业总资产突破20万亿,2020年健康险或迎“万亿蓝海”

原标题:保险业总资产突破20万亿,2020年健康险或迎“万亿蓝海”

进入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有望迎来黄金十年,根据全球保险业发展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居民对保险的需求将会进入迸发期。与此同时,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保险意识的不断提升,多样化的商业健康险需求正在“井喷”。数据显示,健康险保费总额从2011年的691.72亿元大幅增长至2019年的 70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正朝万亿规模行进。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保险业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保险业总资产为20.56万亿元,首次突破20万亿,实现历史性跨越。保险业也成为既银行、信托行业后又一个资产超过20万亿的金融子行业。

国内保险业自1979年复业,历时25年于2004年总资产突破1万亿。2004-2014年这十年,保险业驶入快车道,十年时间总资产突破10万亿。而总资产从10万亿到20万亿仅用了5年时间,发展速度普遍高于此前业界预期,其中万能险“居功至伟”。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高利率万能险被限制后,保险回归“保险姓保”,寿险和健康险承担起“重任”。数据显示,2019年健康险保费收入7066亿,首次超过车险,成为我国第二大险种,仅次于寿险。保费总额从2011年的691.72亿元大幅增长至2019年的 70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在行业不断扩容下,政策也不断“助力”健康险。2020年1月2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按照上述目标测算,2020-2025年养老、健康险复合增速为20%左右。

政策加码健康险,迎“万亿蓝海”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677.47亿元。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2410.47亿元。2016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进入爆发式增长并突破4000亿元;此后健康险继续高速发展,并于2019年末健康险保费达 7066亿元。

2016年健康险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偿二代的实施。“偿二代”是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于2015年试行并在2016年正式实施。

2015年之后,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行为频频发生,其操作手法主要是通过发售短期高收益的理财型产品——万能险,并最终投向股权等变现能力相对较差的资产。2015年,前海人寿低调建仓万科,2017年,“宝能系”已经拥有万科超过20%的股权,一度想要重组董事会,被王石称为“野蛮人”,最后因深圳地铁集团入局而不了了之。而宝能系举牌的险资大部分是高利率万能险。除了宝能系,恒大系和安邦也积极加入举牌队列,一时之间,资本市场保险概念股火热。

在此情况下,“偿二代”于2016年正式实施。监管实施“偿二代”的核心是希望保险公司回归“保险姓保”的初衷,而不是通过售卖大量的万能险来扩大规模,进而扰乱资本市场。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卖保障型保险销售资本金少,卖万能险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本金。如此倒逼险企回归“保险姓保”。

“保险姓保”之后,健康险发展势头迅猛,2017-2019三年保费复合增长率超20%,高于行业整体水平。2017年受原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影响,理财型的护理保险规模骤降导致整个健康险规模也随之下调。但在2018年,健康险触底反弹,在回归保障的同时,增速也再次超过行业水平。

正因如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报告》显示,以2012年到2017年间保费收入五年复合增长率38%为依据计算,预计到2020年健康险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与此同时,从上市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数据可以看出健康险处于蓝海之中。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以及新华保险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为546.9亿元、624.2亿元、277.2亿元、279.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4%、29.8%、56.0%、25.9%,整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而在行业不断扩容下,政策也不断“助力”健康险。2020年1月2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对外发布,由银保监会牵头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已于2019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拟于近期由多部门联合印发。

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力争到2025年,为参保人积累6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按照上述目标测算,2020-2025年养老、健康险复合增速为20%左右。据银保监会初步统计,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售的产品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可以购买的产品有上千个,包括寿险、年金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保费深度和保费密度来看,2013年健康险占GDP比例仅为0.169%、人均保费83元,2018年则大幅提升至0.61%和390元/人。

随着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社会消费增长的动力会从人口数量的增长转变为人均消费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转变也包含了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人群对高质量、多样化的商业健康险需求的提升。健康险规模破万亿值得可期。

对外开放,引“外企”鲶鱼

根据数据显示,自2018年4月以来,银保监会先后对外发布了3轮共计34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其中涉及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措施14条,包括放宽和取消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在总资产、经营年限、股东资质的限制等。

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决定。12月,银保监会陆续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以达到100%。

2018年11月25日,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获批筹建,这是我国首家外资控股的保险公司。2019年11月,安联集团宣布获得银保监会正式批准,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获准开业。

2020年1月,友邦集团也发布公告称,已经向银保监会提出申请,设立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计划将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改建为友邦全资持股的人寿保险子公司。

众所周知,外资保险机构在产品开发、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等方面有着全球化的经验,能够为中国保险公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截至2019年10月末,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513.63亿元,总资产12847.47亿元。

关于扩大保险业开放,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扩大保险业开放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开放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商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凡是有利于增加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有效控制风险方面的国际经验,我们都会认真借鉴学习。

例如,我国在商业保险发展之初,生命表、疾病发生率表主要是借鉴英国的经验;2013年以后,根据中国商业保险发展实际,我们自己研发了一套符合中国人特点、符合中国实际的生命表和疾病发生率表。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的进入不仅有利于规范保险业市场,在竞争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国内险企的抗风险能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