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金色邀约|李皓:心病

原标题:金色邀约|李皓:心病

作者介绍:

李皓,1970年8月生于大连,现为《海燕》文学月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兼诗歌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大连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一级作家。

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喜欢《语文报》,可是至今我也没在《语文报》上发表只字片语。写作30多年,这于我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时间久了,好像成了我的一个心病。

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订阅《语文报》的,也许是初三,也许是高一。由于家境在乡下稍稍优越一些,从小学开始,我每年都要订阅几份适合自己阅读的报刊,这些报刊对我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阶段,《语文报》和它的子刊《中学生文学》对我的文学道路影响是最大的,它们与《诗神》《诗歌报》占据了我高中时代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甚至“侵占”了我的正常上课的时间,导致我严重偏科,最终不得不投笔从戎。

按说,订阅《语文报》是辅助语文学习的,但我对上面的试题和枯燥的语法解析之类文章丝毫不感兴趣,我喜欢上面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全国各地中学生“小作家”“小诗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令我爱不释手,特别好的我就剪下来贴进我的剪报本。

我就读的学校是辽宁省新金三中,新金县就是现在的大连市普兰店区。当时三中是一所“二类重点高中”,位于古镇城子坦,而新金县唯一的省重点高中是新金二中,位于县城普兰店。高一那年冬天,我和另外两位同学成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社——辽南风文学社。而在我们之前,新金二中已经有了一个新蕾文学社。相比之下,我们更像民间组织,显得不怎么“光明正大”,像“地下工作者”似的,自筹资金,四处化缘,自己刻蜡版,偷偷求人油印……我们“痛并快乐着”,尽管投稿“屡投不中”。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是由老师主导、校办的文学社,像有名份的“官方组织”,有老师亲自操刀,况且指导老师还是一位在全国都有一定名气的杂文作家曾祥明老师,他们文学社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社员屡屡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大奖,这其中就包括今天在全国赫赫有名的光线传媒的老板王长田。“新金二中新蕾文学社”的大名一次次出现在《语文报》和《中学生文学》上,我由此知道他们的指导老师除了曾祥明还有郑红,他们的骨干力量先后有李大为、由晶华、曾晖、王绍君等等。而曾祥明老师竟赫然把他的学生李大为比作他的“太阳”,把由晶华比作他的“月亮”,以《我的太阳和月亮》为题写成一篇散文,发表在1987年前后某期的《中学生文学》上。读到这篇文章,我痛悔不已:为什么自己不好好学习?考到二中做曾老师的学生多好,我是不是就可以在最初的文学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大约10年后,我成了普兰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祥明老师是主席,我们成了忘年交,而李大为和曾晖则成了我情同手足的朋友。

感谢微信,不记得是马萧萧还是李秋迪将我拉进了《语文报》的一个微信群,在那里我找到了邱华栋、陆俏梅、冯桢炯等文友,也跟曾经崇拜的编辑老师任彦钧和高海平加了微信,并有颇多互动。记得当年我和文学社的一个同学,为“任悟”是不是任彦钧争论得面红耳赤,如今想来觉得真是有趣。1989年春天,我穿上军装并开始发表作品,但我的处女作没有发表在《语文报》或者《中学生文学》上,我始终觉得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当群里的文友谈及当年因为《语文报》获得的声名,我没法跟人家共同回忆往事,索性悄悄地退群了。

这个心病历经30多年仍不得痊愈,当然它也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像少年时敬畏《语文报》一样敬畏文学,尊崇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让字和词乃至一个个句子,在岁月的煎熬中,成为一味治标治本的中药,慢慢地医治这个心病。

或许一生也不可得,一生都在跋涉的路上,可那又能如何?

这个过程,是那么美丽,像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何时何地也不可辜负。

编 辑|鹃 子

校 对|小 清

责 编|古 月

副主编|温 鹃 何 桦 常 璐

主 编|李大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