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燃到飙泪!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该看看最强战争电影《长津湖》?

原标题:燃到飙泪!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该看看最强战争电影《长津湖》?

兰晓龙5年打磨剧本,整个拍摄周期总调动人数达9万人次,拍摄及参演人数达7000人,接近200天才拍摄完成,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联手。

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一部可以燃爆到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大片。

但,它当然又绝不止是暑期档最燃大片。主创以一个个弥足珍贵的细节,去拍出那场无比宏大的战役,又以一个个人物的血肉,让他们的精神穿透银幕,让那场71年的浴血奋战,再度抵达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请允许提前铁口直断:电影结束的时候,每一个观众,都会哭着离开电影院!

虐哭,加燃哭!

《大决战》后30年,最强国产战争片终于来了

还有人记得《大决战》吗?

30年前,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动用的人力、物力资源不计其数,是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制。

之后虽有一些国产战争片,但,始终没有一部《大决战》式的史诗级战争片出现,直到——

《长津湖》,最强国产战争片,终于来了。

《长津湖》强在哪里?

首先,强在战场。

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雪夜突然“燃”了过来。

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的身影忽然汇聚成洪流,在炮火的掩映下,急速向敌军覆盖过去。

远方炮火硝烟,近处战士急行。

夜色,被炮火照亮,生命,在战场燃烧。

战士们不会知道,下一颗炮弹何时会坠落,会在谁身边炸开,是否会带走自己的生命,但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刻,只有前进。

只是一瞬间——银幕上,烽火连天,雪白血红。

银幕下,让人忍不住攥紧拳头,屏住呼吸。

那壮阔的场面,既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搭配BGM,又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史诗的悲壮感。

最黑的夜,最亮的光,最热的血,整部影片,充满了各种热血上涌的场面。

观众仿佛被拉回那个炮火纷飞的战场,时刻感受弹片擦身而过的窒息和燃血奋战的激燃。

在《长津湖》中,各种现代化的动作场面都非常刺激。

气氛紧张的攻坚之战,紧张刺激的分割包围。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各种现代战争场景轮番上阵,令人应接不暇,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双重震撼——燃爆,也动容。

陈凯歌、徐克、林超贤导演联手打造的动作场景,奠定了影片史诗级别战争大片的基调。

但电影之强,还强在格局。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以如此的规模,去描述抗美援朝东线战场,那场名垂千古的壮美之战。

当年,首批入朝的志愿军主力四野十三兵团全都部署在西线战场,东线则由第二批入朝的三野九兵团负责。

为彻底粉碎敌之进攻,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发起第二次战役,而东线战场由于行军条件过于恶劣,推迟到11月27日。第9兵团奉命歼灭美第10军进至长津湖的敌人。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山高路窄,林木繁盛,人烟寥落,战场环境非常险恶。这一切,都将在大银幕上得到生动呈现。

但最难对付的,还是侵入这一地区的美国海军陆战第1师,麦克阿瑟手中最可器重的王牌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装备。

影片中麦克阿瑟一个傲慢的抬头,已经将敌军嚣张气焰展露无遗。

而最终我们的战士们,在朝鲜零下三十多度最低零下四十五度的战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一战将美军在东线的企图彻底打碎,美军头号主力陆战一师伤亡惨重退出战场。

如何去呈现这场史诗战役?

编剧兰晓龙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七连。

这支奇兵将出现在长津湖之战的各个关键战场,观众既可以借着不同人物的眼睛,将战役局面看得更全面;又会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被我军战士爆发出的力量一次一次地震撼。

当故事走到尾声,那股力量也积蓄到顶点,令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但,越是格局再大,越是战场恢弘,真正的战争片,就越是——

强在细节。

《长津湖》中,处处都是细节。

比如,我军的军服,仔细看,永远冻着一层冰,与美军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因为,那时候朝鲜战场的温度徘徊在零下三四十度,江河道路冰冻。美军士兵均配发羊毛内衣、毛衣、毛裤、带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鸭绒睡袋。战地伙食是著名的C类口粮,即随身携带的可以不经加热即可使用的野战食品。

而9兵团战士衣着单薄,粮弹缺乏,有的部队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冰的高粱米,或者一个冻土豆。但只要冲锋号响起,所有的人都会立马冲出去战斗,这依靠的,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仰。

一个细节,就可见当时作战之艰难,我军之卓绝。

但要说最打动我的,还是从预告片就流露出的两大军史细节:一是符合史实的战斗队形。

从预告片放出后开始,已经有观众对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的密集冲锋提出疑问,因为在许多普通观众甚至军迷心中,三三制应该是当年志愿军的常规战术。

那为什么影片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战斗集群?

答案是:影片中呈现的,才是当年长津湖之战的现实情况。三三制是我军传统战法不假,但我们的志愿军并不是只有三三制,更不是没有大战斗集群。

志愿军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正是隐蔽接敌和发起进攻时快速穿插的出其不意,短兵相接时,扑上去绞杀在一起,以钢铁意志打乱对方的强大火力,才有了如此惨烈而伟大的胜利。

这,就是影片细节对历史现场的还原。

第二大细节:吴京饰演的千里在片中呼唤“雷公”的炮。

影片的一幕是,伍千里高喊:“雷公,你的炮呢?”而雷公一边调整炮架一边说“别急,别急”。

这里观众很容易有两个疑问:一是炮兵为什么跟着步兵走,二是为什么战事都火急火燎了,雷公这个炮兵排长还让战士别急。

第一个答案:因为前文提到的长津湖的陡峭地形,合围敌军时常用的重炮轰击无法实现了,因为九兵团的重炮上不去,只能派炮兵扛着迫击炮跟着步兵一起冲锋,步兵打到哪儿,哪儿就是我们的炮兵火力点。

第二个答案:因为当年恶劣的气候。天气太冷,炮口收缩,炮弹根本装不进去,要用火烤用热水浇。再急,也只能别急。

这场仗,难不难?当然难?

但就是在这样的武器装备条件下,我们的志愿军依然以血肉之躯和巍巍军魂一次次冲垮对手的防线,打得敌军王牌师溃不成军,燃不燃?燃!

就是这样一个个新鲜而周密的细节,将那场71年前发生的战役营造得更为生动饱满,真正“立”在观众心里,可触可感。

也是因为有足够多这样的细节,让观众仿佛可以进入那个战场,靠近我们的战士,在炮火映红的夜色中,看清战士们的脸。

《长津湖》拍得不止是战场,更是脊梁

好的战争片,场面再宏大,视觉再震撼,都只是表,角色,才是里。

要让观众看到心里去,关键在于塑造人。

本片人物来自于编剧兰晓龙五年磨一剑的首个电影剧本,对,就是那个写出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兰晓龙。

众所周知,兰晓龙,善于写硬汉群像。

而本片也弄来了一波国产战争片的硬汉,去演出这群像。

他们要演的,是一支兰晓龙心目中,比钢还硬,比铁还强的队伍——七连。一个被誉为“奇迹”的英雄连队,“第七穿插连”。

为什么需要群像?一般的战争片,选择一位“大男主”,由他带领观众走遍战场就可以了。

可是长津湖之战不同,这场战役,太过波澜壮阔,太过惨烈,也太过伟大。

所以,七连里,有吴京饰演的天不怕地不怕的老炮儿,有胡军饰演的沉默厚重的雷公,有朱亚文饰演的儒雅挺拔的指导员,还有易烊千玺饰演的新兵蛋子,这才是完整的战场。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看明白,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在那冰天雪地里,一次次以生命以热血,打得敌人一次次崩溃发问:他们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

可以看到,兰晓龙塑造人物,依然擅长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没有人物是工具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易烊千玺饰演伍万里,嫩。

一出场,脏兮兮带着长命锁,一个被全家人护着的宝贝幺儿,却上了最残酷的战场,如何完成成长,是这个角色最有趣的地方。

吴京饰演的伍千里,粗。

看上去像棵大树,罩着弟弟和战友们,但粗中带着细,透着一个志愿军的责任感和藏在骨子里的人情味儿。

张涵予扮演司令员,沉。

一场“现在温度多少”“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对话,一个皱紧的眉头,就将凝重感演了出来。

胡军饰演的七连炮排排长,外号雷公,稳。整部电影不多言语,但该他“打雷”的时候,绝不含糊。

朱亚文饰七连指导员梅生,儒。一眼看上去,带着一股和其他战士不同的内秀气质。

韩东君饰演七连狙击手,平河,刚。一股年轻人热血,呼之欲出。

李晨饰演的七连火力排排长,余从戎,毅。一双眼,坚毅如铁。

段奕宏饰演前七连连长,如今的三营营长,谈子为,硬。一个眼神,好像说出千言万语。

正是这些角色全程火花四溅,将战友兄弟之间的情义诠释得生动又深刻,令人难以忘怀。也不断丰满了人物的血肉,让人立了起来。

比如易烊千玺演的伍万里,就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的年轻人,前一秒,还像个孩子一样眼睛里满是倔强;后一秒,已经变成知道何为死亡、但更加决绝战斗的男人。

从预告来看,电影里有许多神来一笔的细节,充满平凡的烟火气,给人会心一击。

拿千里和万里这哥俩的相处来说。

千里主动请求跟着哥哥上战场,却被哥哥一把推开,“我们把该打的仗给打完了。”为什么是我们?因为伍家长兄已经牺牲于淮海战役,不让老幺万里上战场,就是要为家里留个血脉。

但下一个镜头,千里大步流星地追赶火车,他身后的伍万里穿着新军服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哥哥到最后,还是带着弟弟上了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易烊千玺这条线非常丰满,完成度很高,就说两场眼神戏,第一场是火车上的伍万里因为初次上战场内心充满了不安,但望向哥哥,看见哥哥朝着前方行军礼的坚定,一个瞬间,他们便用眼神说尽万语千言。

尽管电影角色众多,但却都充满着人物的弧光。也是有了这样一群人,这个血战长津湖的故事,才立体,才可信。

《长津湖》不仅是要让你看到,我们的志愿军怎么打赢了这场奇迹之战,更是让你看到,我们的战士如何凝固成一块坚硬的钢板。

电影拍的可不只是战场。

而是冰雪中,我们志愿军的脊梁。

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该看看《长津湖》?

我已经很久没有对一部电影有着如此高的期待。

但最终,电影依然没有让我有一丝的失望。

期待来自多个方面。题材本身,投资额度,项目的曲折历程,最终的高规格呈现,而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拍摄过程的艰巨也与内容本身的壮烈形成了微妙的关联。

2020年3月底,博纳影业于冬在会上透露:本片因疫情停拍,剧组1800人滞留丹东,200人滞留天漠。

而后剧组为了保证冬日战场的真实感官,没有选择在疫情缓解后的后第一时间拍摄,而是在等到冬天后再启动拍摄,将冬日战场所有真实的场景元素呈现在镜头之中,哪怕一层薄冰、一片雪花都要真实的呈现出来。

这期间,不仅导演、编剧需要全面了解那个年代的背景,吴京也被要求阅读了接近半米高的历史文献资料。

2020年11月24日,导演陈凯歌在浙江开始拍摄。

2021年1月8日,导演徐克在河北开始拍摄。

2021年2月15日,导演林超贤开始拍摄乱石阵。

这期间,剧组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不允许任何人请假,而易烊千玺也因此缺席了跨年晚会和春晚的现场,期间更在韧带断裂,在片场中只能拄着拐杖行动的情况下,带伤完成了拍摄。

直到2021年5月25日,电影终于释出杀青海报。

再到7月26日,影片官宣定档。

这部电影,能满足观众期待吗?

如果你追求视听享受,影片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连天炮火,激昂配乐,能给到足够的沉浸感。

许多画面冲击力十足,超出我的预期。不过,我更相信观众能在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后,产生一些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电影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创作,不能指望一部电影滴水不漏地重现历史,但电影的意义,在于拍出了抗美援朝的意义和精神。

是拍出了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绝不能忘记的瞬间。

当电影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构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让我如临其境,看到了星火燎原的壮美,感受到那场立国之战的热血澎湃。

而这部电影的拍摄,也是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比如,当242团5连奉命在美军撤退途中设伏,但战斗打响后,却无人站起来冲锋。因为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整整一个连的干部战士,全部在连续几个昼夜零下30度的严寒中,没有一点热食进口,依旧静静地埋伏在冰冷的雪地的情况下,全连冻死在战场。

正是凭借这股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最终给予美王牌部队陆战1师以沉重打击,共歼“联合国军”13916人,配合西线我军打垮了敌之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对于那些认为“抗美援朝不是保家卫国”的说法,这部电影本身,正是一种最有力的还击。面对枪林弹雨,他们“没有退路”。

更确切地说,他们从没想过要退路。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保家卫国。

这不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而已,而是一个个战士们,命与命的接力。

只要还有一个人,一口气,就不能让敌人跨过我们的阵地。因为战士们身后,就是祖国。

所谓英雄,不是不惧死,而是明知伤之痛苦、死之可怕,却依然为了这个国,视死如归。是比起生命,他们更爱身后那片土地。

惟其如此,电影,才对得起这一群人的可爱与伟大。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之战的节点之战,而抗美援朝,是我们的立国之战。

那些泼洒在战场上的鲜血,那些被刻在石碑上冰冷的名字,那些渐渐老去的身影……背后都是曾经无比鲜活、无畏牺牲的生命。

回过头看,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漫长的等待,这部史诗战争大片,最终将在8月12日正式见到期盼已久的观众。

那一天,影片必定将把许多观众带回那个冰天雪地的战场,就像影片主演之一朱亚文曾经做过的那场朗诵——

“朝鲜半岛长津湖白雪皑皑,气温零下40度……对面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举着枪,握着手榴弹……”

“整连129个志愿军官兵,被冻成了冰雕,他们每一个人都保持着战斗的姿态……”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那场冰雪之战和那些最可爱的人,怎能遗忘?

不能遗忘。

不会遗忘。

正是有了当年烈士们的牺牲,才有这届年轻人幸福平稳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影院,再体会一遍,那片冰天雪地里,燃烧着怎样一种不灭的军魂?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期待它并且相信它,将继续燃烧,恒久滚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