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浙江名镇:丽水市碧湖镇

原标题:浙江名镇:丽水市碧湖镇

浙江名镇:丽水市碧湖镇

碧湖镇历史悠久。从距镇治3公里白桥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陶器来看,四千年前碧湖一带已有人类劳动生息。古时沿溪多湖泊,湖水清碧,故名碧湖。汉属松阳县,隋属括苍县。唐代,县治一度设于镇北面的资福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已称碧湖镇,分上、中、下三堡,属义靖乡十五都。民国元年(1912),属西义区。民国23年,分碧湖为和平镇、中市镇。28年,仍合并为碧湖镇。1949年5月碧湖解放,9月改为县属镇。镇范围为碧湖、湖口、采桑、下汤。1950年至1952年,为丽水县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河东、上赵村、黄畔划入。1961年12月由碧湖区管辖,1982年仍为县属建制镇。后新合乡、平原乡、石牛乡,联合乡陆续并入,为莲都区第一大镇,全国重点镇。

抗战时期,浙江省部分党政军机关及工厂、学校等先后迁至碧湖一带。碧湖镇一度成为浙江的后方基地、浙南的文教重镇。驻镇的学校有省立临时联合中学,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及其附属小学,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省立五峰小学,私立杭州武德中学和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等。省立联中云集全省教育界众多知名人士,教育成效卓著。国际知名学者李政道曾就读联中。

碧湖自古为繁盛的集市之地,是丽水、宣平、松阳、云和、青田边境一带的贸易中心,有“邑西一都会”之称。清咸丰年间,镇内南货、棉花、酱酒等行业颇为兴盛。民国时期,镇上开设酒坊、酱坊、染坊、糖坊、豆腐坊等20多家,并设有竹木制品、木材、牲畜、粮食等市场,还有百货、南北货、丝绸、钱庄等多家。其中以阙氏、沈氏家族开设的店铺最多,几乎遍布全镇,仅“阙益美”(阙一美)为店号的铺子即有12个,作坊6处。

碧湖民间文化生活堪称丰富多彩,素负盛名。清中叶后,盛行“处州乱弹”。除在碧湖一带活动外,还有班社进入江西、福建等地。其中林月台班创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处州乱弹班中较早的一个。民国时期有戏台25个,主要剧种有越剧和婺剧。抗日战争时期,省属机关单位迁至碧湖,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省立处州民教馆举办各类展览会,成立教育电影发映队和民众剧团。其时刊物有:《处州民众》、《处州画刊》、《儿童报》、《碧湖旬刊》等。解放后,继承和发展了民间文化。碧湖灯会久负盛名,灯种有布龙、纸龙、百叶龙、走马灯、采茶灯等等。民间文艺形式有双人狮、牵线狮、老背少、走高跷、闹荷船、翻车等。重阳节为本地重大传统文化活动节日。每逢此节日,都有规模宏大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碧湖文物古迹较多,且大部分同通济堰有关。通济堰为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詹南二氏建。拦水拱坝位于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碧湖区新合乡堰头村。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大坝最初为木筱结构,南宋开禧元年(1205)改建成石坝;1954年经大修后,又将石坝改建成浆砌石坝。虽经历代数次整修,仍保持着拱型坝体原型。1400年来一直发挥较高的灌溉效益。据考证,其拱型坝体这一形式比建于16世纪的西班牙爱尔其拱坝还要早1000多年。

詹南司马祠,俗称“龙庙”。建于何时无考。最早提及龙庙的是宋明道中碑:“元祐壬申,堰坏,命尉姚希治之。明年,帅郡官往视其成功,堰旁有庙,曰詹南二司马。”祠内,原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22块,记录通济堰历代修建情况,以及堰规、堰图等。宋代诗人范成大、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等人撰写过碑文。到解放前夕,司马祠原貌已严重破损。解放后进行维修,并收集回散失的历史碑刻15块,其中有宋绍兴八年(1138)碑刻两块,一块为通济堰水系分布图。1988年11月,建通济堰纪念馆,并修葺司马祠,重塑詹南司马像。

石涵、文昌阁、古樟群。石涵,俗名“三洞桥”。宋政和初叶秉心建议建造。位于堰头村尾,系一立体交叉石涵引水桥。这一水利古建筑设计独特,畲坑水与通济堰渠水两条水流呈立体垂直交叉运行,畲坑之水从桥面流入瓯江,通济堰渠水则从桥下流过,避免砂石淤塞通济渠道。颇具古建筑风韵,效能甚佳。文昌阁,俗名“八角亭”,位于石涵左侧,始建年月无考,清宣统年间重修,系雕木二层叠式、亭榭结构。古樟群,在通济堰源头堰头村,沿渠两岸约有20株巨樟,已历数百寒暑,其大者有几抱粗,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绿树浓荫,衬托出通济堰古老静谧自然美的风韵。

叶穴。俗称“拔沙门”,建于宋元佑七年(1092),为一与瓯江相通的通济堰排沙门。叶穴使用已近千年,对保持通济堰渠水畅通,避免沙石淤积曾有重大作用。

何澹墓及石雕群。何澹,处州人,宋宁宗庆元年间官拜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何澹整修通济堰,将大坝木筱结构改为石砌坝,有功于地方,为民间传颂。在凤凰山等三处有何澹及其亲属坟墓三座。墓前有石羊、石狮、石虎、石马、石将军拱卫。

保定古窑址。碧湖保定村曾是元明时期瓯江流域的窑业中心。保定窑始于宋代,元代进入鼎盛期,明代衰止。历史上保定村有窑址13处。除12号窑址为宋窑,曾产有黑瓷产品外,其余窑址的时代均属元、明,生产青瓷。所产多为碗,少数为盆、杯、小碟。保定窑瓷器中印有蒙古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统治时期的标志,使用范围甚小,一般只有官方造作的器物上才能见到;刻印在瓷器上的只有保定窑和龙泉大窑等几处。

宋塔。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六面七层,以木构青砖砌筑,腰檐上铺青瓦,塔顶有铁刹。1960年拆除时,发现塔内藏雕版印刷的佛经、写经以及铜镜、铜佛像、琉璃珠等珍贵文物。

镇内多庙宇,较大者有龙子庙、天妃宫、广福寺、洞主殿、木樨花殿等。宗祠也颇多。旧以叶、汤、梅三姓为大族。称“三汤六叶一支梅”。各族均建有规模较大的宗祠家庙,有的至今尚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