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文史 | 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的三次人生选择

原标题:文史 | 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的三次人生选择

关注我们

李桓英,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她解决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关键问题,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舍小家为大家

李桓英出身于一个生活富足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李庆芳是清政府公派的留学生,回国后任山西省高级参议员,“七七事变”时日军意图收买他,遭拒后将其软禁以胁迫合作,直至逝世。祖父的铮铮风骨深深印刻在李桓英心里。

1936年,李桓英(后中)与家人的全家照(左起二弟李际申、母杨舒温、妹李林英、父李法端、大弟李际英)

1926年,5岁的李桓英就读于祖父出资创办的怀幼女子学校,自此开始坎坷的求学生涯。对于这段经历她曾自述:“上大学之前,从念书到考入同济大学,我换过9所学校,包括国外的学校。在动乱时代念书,换了这么多学校,又在国内跑了不少地方。我觉得这段时间对我的生活和事业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求学方式对我个人成长是有益处的。”

1946年,李桓英赴美求学之初,学什么专业成为她面临的主要问题。当时细菌学很前沿,但选择这个专业,就得做好去偏僻地方工作的思想准备。李桓英深知,公共卫生是关系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贫困地方更会有疾病,更需要公共卫生,心怀远大抱负的她毅然选择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成立,品学兼优的李桓英得到导师Turner举荐,成为世卫组织的第一批官员。随后她往返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在世界各地推行热带病防治计划。

7年后,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卫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一件小事促使李桓英“舍小家为大家”,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了第一次重要选择。

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李桓英在从印度尼西亚到洛杉矶的途中中转、随着其他乘客一起过境签证时,遭到机场人员阻拦。他们要求李桓英和另一位中国同胞必须按手印才能通过,为此多停留了两个多小时。这件事使她深受触动,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国弱民孱,华人在海外依然受到歧视。

李桓英联想到自己走访过的亚非国家因贫穷而导致疾病肆虐,祖国面临着同样困境,急需建设,由此她作出了改变一生命运的决定——“回到祖国去,把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养育自己的土地上”。

当时,只要能回到祖国工作,李桓英就心满意足。因此她在回国后填写意愿时,写下了“随便”两个字。“我就是简单地想回国工作。”李桓英说。

1958年,李桓英只身一人回到了祖国。她被安排在中央皮肤病性病研究所,任主治医师。自此,她一头扎进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对梅毒特异性血清诊断等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江苏泰州市苏陈乡的儿童头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治。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李桓英的父母托人寄来牛奶和豆子,并再次动员她回到美国与家人团聚。这年寒冬,父母专程从美国赶到香港,催促女儿早日赴美。李桓英赶到香港,再次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意愿:“我的生活确实很苦,但是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作为医生这个时候远离而去,还不如当初不回国。”机场送行时,母亲调头不理她,父亲流了泪……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李桓英与年迈父母的诀别。

转攻麻风病研究

麻风病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1978年,李桓英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正式开启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

事实上,如此选择更意味着与艰苦结缘。麻风病患者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做一名麻风病医生需常年出入山区,所以有人宁可被开除公职也绝不当麻风病医生。但李桓英却无所畏惧,她只想减轻麻风病患者的痛苦,尽早攻克令人闻风丧胆的麻风病。

1980年,李桓英在广西北海市给医务人员讲课

李桓英赶到我国麻风病高发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逐一考察。她坚持深入现场,原因在于,“国家鼓励独立自主创新,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只有二三十年经验,到现场能够拥有第一手资料,工作一点都不会落后”。麻风病是农村病,流行的特点是分散,一通考察下来,她发现把患者集中起来住院治疗,不符合病症的自然规律,是不科学的。

同时,为了消除人们对麻风病的误解,李桓英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别说普通群众,就连许多从医者对麻风病患者也是绕道而行。最初进入麻风寨时,当地工作人员心里害怕,戴手套穿靴子,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被李桓英批评了一通。她反复向大家解释:“麻风病传染性有限,不可怕。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

李桓英在检查患者时,从来不穿隔离衣、不戴手套。有时她还特地做给当地群众看,摸摸患者、再摸摸自己的脸,并请当地领导一起摸摸患者…

她对患者的耐心、细致和爱护使其深受感动,许多女患者都叫她妈妈。

走出一条新路

1978年,世卫组织制定热带病规划以控制全球范围内的六大热带病,麻风病位列其中。根据该规划,李桓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访问学者,被选派到美、英、印等7国的麻风中心访问。

时隔20年,曾毅然决然告别父母姊妹、回归祖国的李桓英第一次在美国与亲人团聚。归期越来越近,亲人的劝阻越来越深切,“大姐,您年纪大了,在国内又孤身一人,就留下来吧”。

李桓英义无反顾地作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坚守对麻风病患者的承诺——“我一定带着药回来,把你们的病治好”!

那一次,除了考察各国麻风病防治情况,李桓英还向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大量药物和医疗资源,如期回到北京。

为了探寻更好的麻风病治疗方法,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非隔离的短程联合化疗(以下简称联合化疗),并大胆论证病人服药24个月后即可全部停药。

1983年初,李桓英开展了全国第一个麻风病联合化疗试点。此时的李桓英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她说:“我巴不得自己传染上(麻风病),让你们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不辞劳苦,40年来,她经历了2次翻车、2次坠河,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曾摔断,头部缝了7针。一次是在联合化疗刚开始办学习班时,李桓英等人从西昌去昆明途中发生车祸,她滚下斜坡10余米;还有一次是到汶山介绍联合化疗的途中,她从车中被甩出10余米,至今肩膀两侧还不太平衡。受伤后她乐观地说:“庆幸翻车断的是手骨,而不是断腿。腿断了要在床上躺几个月,对工作影响太大了。

令李桓英无比欣慰的是,使用联合化疗的重病患者全部治愈,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追踪观察中无一例复发。

联合化疗成为麻风病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1994年,该方案被世卫组织在全球推广,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重获新生。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我回国值了,生命没白活,在国内我走出了一条新路。”李桓英说。

来源: 各界杂志2021年第11期

作者:陈萌萌

监制:田东锋

责编:李 旌

编辑:杨 洋

海报:贾 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