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5):长社之战

“长社之战”的原文如下:

“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

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这段话不难理解,您各位都是有身份证的人,自然一看就能明白。

我简单介绍一下文中出现的五个人:波才,黄巾军“高级”将领;“嵩”,即指皇甫嵩,朝廷任命的左中郎将;田单,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长社之战发生时他已经死了四百多年;曹操,恐怕没人不知道他;朱俊,朝廷任命的右中郎将。

好啦,接下来咱们聊一聊长社之战的意义,我认为共有四点:

一、黄巾军起义后首次大败

张角起义之初,黄巾军作战非常顺利,尤其是波才部,长社之战前,刚刚打败了战功赫赫的朱俊。

朱俊可不是一般人,不仅作战勇猛,更善于动脑子,波才能打败他,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也正因如此,让一些骨头软的将军们起了出城投降的念头。

听闻朱俊失败,皇甫嵩至少干了四件事:

退守长社;部署城防;安抚朱俊;遣兵求援。

士气正盛的黄巾军开始围攻长社,而城内的守军不足一万。

所以,当皇甫嵩抓住机会,大破波才时,黄巾军迅速崩溃,因为他们是“信徒”,任何的“观”感崩塌,都会造成极大打击,这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修复的。

当然,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二、荆州等地成为避难之所

由于长社的溃败,东面和南面的黄巾军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反攻。

皇甫嵩等人乘胜追击汝南、陈国一带的黄巾军,且先后在阳翟、西华打败波才和彭脱,黄巾余党或逃或降,三郡遂定。

此后,皇甫嵩又于仓亭活捉了黄巾渠帅卜己,并斩首七千多人。仓亭,就是《三国演义》中,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的地方,有名得很。

这一系列操作,让荆州的黄巾军成了惊弓之鸟,赵弘、韩忠等人,都成了朱俊的刀下亡魂。

黄巾覆灭之后,部分地区成为了百姓的避难所。

随着刘表“匹马入荆州”,以仁至民,以谋至乱,荆州成了当世天堂,每每有名士或避乱或迁居,第一个想到的地方,都是荆州,代表人物便是徐庶了。

这样看来,刘备吞并益州的基础,是否从皇甫嵩时代就慢慢形成了呢?

至于颍川,当时的颍川郡不属于荆州治下,而是豫州八郡之一。之所以名士们不愿去,想必大家也都明白……

三、兵家必学的经典攻防战。

长社之战并非三大战役之一,其名气甚至无法与宛城之战、汉中之战、合肥之战等相提并论,可是,后面许许多多的战役,如果参与者都能读懂长社之战,恐怕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为何这样说呢?

不知您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长社之战的过程,和夷陵之战实在太像了。同样是仲夏,同样是攻坚战,同样是进驻密林,同样是火攻……

我们知道,刘备家境不太好,外出行学还是他叔叔刘元起资助的,所以兵法韬略,大半由战场所得。

很可惜,虽然刘备曾参与平叛,却没有机会“学习”这一战,当他亲手断送掉蜀汉争霸之可能性时,是否也会后悔当初没有“八卦”一下长社之战的过程呢?

诸葛亮自然更没有机会去见证,当时的他才刚上幼儿园。

那么诸葛亮应该去学习什么呢?

史料中记录了皇甫嵩的一句话:兵有奇变,不在众寡。

后世人,无论喜欢诸葛亮的、不喜欢诸葛亮的,对他的性格都有个共识,就是谨慎。

如果诸葛亮的老师是皇甫嵩,那么以他之才,相信蜀汉绝不仅仅是偏安一方,刘备出征,也一定会像信任庞统和法正一样,完全信任诸葛亮。

至于能不能改变二人的命运,我是这样想的:

刘备和诸葛亮的失败,不都是因为军事能力,还有性格的因素在。所以很多时候的“偶然”,也许“必然”会发生。

四、曹操正式亮相历史舞台

熟悉曹操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张角还没传教的时候就已经出士了,但由于家世等原因,直到平灭黄巾军,他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参战。

上不上战场,对于曹操的影响有多大呢?

我曾写过几篇关于“曹操前半生”的文章,简单讲述了他的出身、出仕等情况,但这些内容,对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多大帮助,或许太学时学过一些理论,可没有实践,就等于纸上谈兵,和书呆子没啥两样。

而经历长社之战后的曹操,与之前相比完全是两个人。

首先,抛开温室的养尊处优,去感受乱世的民间疾苦,他明白了“民”的重要性。

其次,脱离尔虞我诈的官场,和真正有才能的将领打交道,他学会了举贤任能。

再次,他学到了教科书一般的攻防战,让“官渡之战”的决心不再只是理论基础。

最后,他见证了骑兵的杀伤力,并组建了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部队——虎豹骑。

所以,曹操生来与人不同,且通过这一战,让他一跃成为了最有可能称霸天下的枭雄。

举报/反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