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乡村振兴 黔中大地开新局!写在贵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二)

原标题:乡村振兴 黔中大地开新局!写在贵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二)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2021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空交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承前启后。

贵州曾经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挂怀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贵州的省会,自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贵阳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把蓝图化为美景,把憧憬变成现实,书写了一段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

五年来,贵阳统筹“内”“外”两个战场,探索形成一套脱贫攻坚“贵阳战法”,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助推全省1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带动51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书写了贵州减贫奇迹的贵阳篇章。

五年来,贵阳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补齐教育、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3+1”保障短板,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二五”末期的11918元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8674元,年均增长9.4%,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民生答卷”。

五年来,贵阳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初心如磐,山河为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阳正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以实施“强省会”行动为抓手,努力当好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排头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书写千年之变,实现伟大跨越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庄严承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彼时,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4年时间,但贵阳仍有64个贫困村和15088户4308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距离。

“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发力,一切工作与脱贫攻坚融合,一切工作为脱贫攻坚服务。”贵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四精准”“五聚焦”“八有攻坚”等一系列“加强版”“创新版”举措,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环环相扣的脱贫攻坚“贵阳战法”。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头号工程”。贵阳以“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建设为根本遵循,创新实施“共筑行动”,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让3009户12090人彻底走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局,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贵阳积极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让千年沉寂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调减低效作物93.61万亩,调增果药茶等高效经济作物78.87万亩,经济作物占比达80%以上。

2019年,贵阳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市剩余6119户135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率先在全省实现贫困人口“清零”。

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等自然灾害,让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又多了“加试题”和新考验。

贵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坚持“两线作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聚焦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两类人员”,贵阳打造“大数据+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救助+防贫保”组合防贫模式,构建“近贫临贫预警、致贫返贫即扶、脱贫持续巩固”帮扶机制,多管齐下筑牢“防贫堤坝”。

聚焦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3+1”保障突出问题,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全市982个行政村卫生室和村医配备全部到位,202.6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部得到保障,画好精准脱贫的“工笔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贵阳“两不愁三保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进一步提升,开阳县代表贵州省非贫困县高质量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作为省会,贵阳强化省会担当、发挥省会优势,在2016年市内脱贫攻坚战正酣时,从全省脱贫攻坚的大局出发,对长顺、望谟、罗甸、习水、印江、镇宁、麻江、普安、水城、剑河、天柱、纳雍、紫云等13个贫困县开展省内结对帮扶工作。

建立市级统筹、部门配合、区级包片、企业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3+10”省内结对帮扶格局,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33亿元(其中财政帮扶资金9.63亿元),实施大产业带动、大市场带动、大就业带动、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和干部互派“六大帮扶工程”,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58个。

从产业、资金,到教育、医疗、人才,贵阳的帮扶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真心实意的、倾尽全力的。2020年11月23日,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贵阳为贵州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做出了省会贡献。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

时间刻下胜利的丰碑!贵阳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责任担当、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干实绩诠释了对党的忠诚,书写了千年之变、实现了伟大跨越!

加快农业现代化——

产业筋骨强起来,农民钱包鼓起来

“今年亩产预计有600公斤,较去年增产3%,可机收的面积有400亩。”秋收时节,清镇市麦格乡坝区的500亩稻田稻香阵阵,收割机来回忙碌。

喜获丰收!今年贵阳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现了“双增”。这是贵阳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用汗水在广袤的田野上浇灌的累累硕果,也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贵阳在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积极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实现农机农艺技术相互融合,实施1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项目,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规范化密植、绿色防控等高产技术模式提高粮食单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作为贵州唯一没有万亩耕地大坝支撑的市(州),贵阳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撂荒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在开阳县宅吉乡贵阳市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现场,一片片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宜机化的良田沃土呈现在眼前。以前这片区域耕地破碎、坡度高,如今这里土地成片、土壤肥沃,10亩以上的达170多块,面积最大的有125亩。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贵阳强化耕地保护、夯实农业基础的重要举措。贵阳不仅在开阳县、乌当区按照“三改”“四化”要求实施了两个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项目,还实施了100个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

位于开阳县花梨镇翁昭村的贵州现代鲟鲈种业园,通过工厂化车间育苗、流水池育苗、高位池育苗三种育苗模式和“良种+良法+良养”发展模式,年产2000余万尾鲈鱼、鲟鱼等鱼苗,为全省渔业发展提供优质育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解决好种子“卡脖子”问题,贵阳加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建设,培育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推进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种业创新力,加大试验示范平台建设,加快“良种+”技术推广运用,强化种业监管服务,奋力占领种业这个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目前,贵阳建成3个现代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20余个重点蔬菜育苗基地;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生猪PIC配套系曾祖代种猪场;建成全省养殖模式最先进的鱼苗种业园。

地处北纬26度、平均海拔高度1100米、年平均气温14℃至16℃的贵阳,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然而,过去受制于基础设施差、思想观念落后等诸多因素,贵阳农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的局面。

如何破局?围绕蔬菜、水果、茶叶、生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改变发展模式,贵阳走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来到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之一的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200多个银白色的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地布局开来。

按照“优质茄果类+特色生态叶菜”周年栽培模式,基地可年产蔬菜8000吨,实现蔬菜周年生产、持续供应。通过“龙头企业+县级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组织方式,每年可为当地村民提供15万至16万人次用工机会,带动每人每年平均增收至少5000元,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我主要帮忙种菜、管理、采收,一个月干下来有3000多元收入。”骆家桥村村民顾尚祝在家门口吃上了“产业饭”。

近年来,贵阳始终把蔬菜、生猪、畜禽等作为“菜篮子”保供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抓紧抓实,整合资源,加快推进。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蔬菜(含辣椒)种植面积183万亩(次)、产量276万吨,全市家禽产能达3000万羽,生猪生产已基本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实现生鲜乳生产近5万吨,占领全省70%的鲜奶市场,打造了全省产业化程度最深的“贵阳乳业”……

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是贵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点。贵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市农产品加工骨干型企业589家,预计2021年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65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8%,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旅”“农文旅”“农业+康养”“大数据+农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据统计,全市一产增加值从“十二五”末期的129.9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78.31亿元,年均增长5.5%。今年上半年完成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2亿元,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18元,绝对数和增加值均为全省第一。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乡村振兴“加速跑”

贵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现在家门口就有水龙头,用水方便多了,庄稼也好种了!”告别“望天水”,吃上“放心水”,修文县六桶镇凉井村村民汤明才拧开水龙头,流水的声音和他的笑声一样不断。

完善服务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类基础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贵阳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等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住房更安居。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777户,住房安全隐患保持动态清零。

道路更通畅。建成6467公里通组公路,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全部通硬化路。

用电有保障。新建和改造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52公里,新增配变容量64.2万千伏安,村村通上动力电,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82%。

网络更发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4G网络100%覆盖,20户以上广电光纤覆盖率达95%以上。

公共服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贵阳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农村群众反映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领域,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解民生之急,纾民生之困。

“村子越来越漂亮了,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了。”花溪区黔陶乡黔陶村老榜河组通过农房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让农村人居环境更干净更美丽,村民杨华乘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开起农家乐,一年的纯收入有10万元。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义。

贵阳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清洁人饮巩固提升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道路畅通工程、农房改造及村庄环境治理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农村“厕所革命”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建设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63082户,实现行政村公厕全覆盖,建成24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24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余条富美乡村示范带。

走进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的村史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将田坎村的发展史鲜活地展现在眼前。这里是全体田坎人的文化坐标和精神高地。

乡村建设,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贵阳加强乡风文明治理和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老百姓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

贵阳还把改革作为乡村建设的“关键一招”,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开展“两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政策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农村宅基地盘活、闲置农房改革等试点,让乡村迸发无限活力。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寄予了殷切希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贵阳以实施“强省会”行动为抓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当好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排头兵。

完善机构机制,形成了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四梁八柱”;制定出台的“2+5”“2+8”文件体系,以实打实的措施、拿出真金白银补短板、强弱项;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毫不松懈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菜、果、茶、药、奶等五大重点产业提质增效,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壮美画卷正在黔中大地铺展开来。

扬帆起航再出发,策马扬鞭新征程。贵阳将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突出“稳粮、保供、优种、联工”,抓好产业振兴、土地经营、农村“五治”、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来源 | 贵阳日报

编辑丨周谊

编审丨刘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