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留住乡愁——南坑老街踏访记

原标题:留住乡愁——南坑老街踏访记

▲点击蓝色「文旅萍乡」,一键轻松关注!

二0二一年十一月七日,立冬之日,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我们一行人在南坑文联的邀请下,探访了南坑老街。

我曾在去年写的巜南坑老街往事》一文中,对老街作过这样的介绍:

南坑老街呈“一”字形排列于青山绿水之间,前有古朴的五拱桥,后有繁华的万寿宫,中间是三米见宽的麻石街道。街道上木器店、篾业社、铁匠铺、山货行、瓷器店一家接一家,家家兴旺。南坑老街是方圆百十里的山民物资交流之处,也是他们人际交往、信息聚散之地。而有百年历史的南溪完全小学和有五十年历史的南溪初级中学,就座落在老街旁边,默默传承着山乡的悠久文脉。改革开放后,老街从“一”字形扩充为“人”字形,是去往明月湖风景区和参观窑下古窑址的必经之道。旁边建起了多家电瓷厂,五拱桥头设立了市级竹木检查站,南溪初级中学也升级为区属高中。一时间,老街升级换代,俨然成为老319国道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但是,今天我们要探访的想象中的南坑老街却是这样子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高低起伏,曲折蜿蜒,像一条乌鞘蛇见首不见尾。在我们的眼里,老街是如此漫长,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走在老街上,下点小雨最好。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泛出蓝青色的光泽,令人联想起戴望舒笔下的小巷,仿佛正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向你款款走来……

今年,在芦溪县打造全域旅游热潮中,南坑文联想做一件这样的事情:请一批画家、写家探访南坑老街,搜寻出它的旧模样,然后画出老街长卷,写出老街风情,记下历史,留住乡愁。

于是,时隔一年后的今天,我随着南坑文联请来的这一批画家、写家,再次走近老街,感受它的前世今生。

一条老街、一泓南溪,相依相傍,穿越千年,细细聆听,岁月轻诉。走入寂静、凌乱而不完整的南坑老街后,呼吸之间就可以感受到它的落寞,在霪雨霏霏中,细细端详街道两旁斑驳的招牌和褪了色的木排门。那曾经店铺林立、人马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仿佛就在身边。南坑老街长千余米,初创于清末,成形于民国,在民国中期走向鼎盛,并延续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一九九0年,南坑镇政府搬迁到大岭,建设新的南坑街后,老街才彻底衰落,犹如文学作品中年老色衰的妇人,遭遇冷落,被人遗忘。看来,历经风雨淘洗、时光冲刷,老街真的老了。

我们在文联请来的向导谭忠明(87岁)、许窗竹(80岁)、龚锦国(68岁)等三位老人的带领下,先从老街南头的蛇仔背走起。

谭老年岁巳大,但精神矍铄,他一边走一边说:“由于南坑地处南来北往的中点,所以清末民初就形成了较大集镇。各类店铺云集,连经纪行业也不缺,而且基础设施完备,学校、医院、义庄等一应俱全。麻石街道,排水设施齐全,街头巷尾都有拱门。南门在蛇仔背,北门在眼镜桥,西门在现乾村分路口。”说到这里,谭老指着蛇仔背靠小河的一户人家告诉我们:“这里曾有一座南拱门,是山里人进南坑老街赶集的必经之门。”

这时,许老也高兴地说:“听我的上一辈人讲,老街那时还成立了巡防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便沿街巡察,更声阵阵。兴盛时期店铺100多家。在当时南路(旧时以萍乡为中心,南坑方向称南路,上栗方向称北路)乃至萍乡都小有名气,俗称‘小南京’。南至吉安、永新、安福、莲花等地的农副产品,北至萍乡城区的工业产品、生活用品均在此交易,多的时候每天挑夫近4-5百人,每月赶集3场,张家坊、源并、白竺、长丰等地的人逢场必到,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上街[长春斋]的兰花根、麻花等食品远销吉安、安福、莲花、萍乡等地。[长春斋]、[王益泰]、[全发生]等几家较大的店铺甚至还发行了兑物券,相当于本地货币。”

龚老甚至还补充讲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红白割据时期当地流传一个笑话:“长丰游击队曾派人到长春斋筹款,由于来人不识字,将长春斋读成了长泰齐(繁体字),找遍南坑街也没有找到。”

大家走到上街的麻石桥,南坑文联的聂朋会长指着桥头的一栋三层民房告诉我们,这就是南坑老街有名的[长春斋]商号的旧址。而其门口的这座桥,即是连接老街南门和西门的麻石桥。麻石桥据说系南坑坤士苏志林(乾村人)倡建,当时河面比现时宽多了,麻石用船载至此地,因干旱涸水,船在此搁浅三年后才离开。

“苏志林,字善安。先世,家号素封。祖锡尊,父汝琨,均以乐善好施,为乡党所引重,前清晋封奉政大夫,民国题褒【乐善好施】,优附贡生报捐县丞加五品衔,生于1857咸丰七年丁已十一月,寿七十三,殁于公元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己巳十一月。其建南坑麻石桥,工坚费巨,至今人犹德之。”

现在的麻石桥系新建,不复旧时模样。三位老人指着桥下石礅说:“老桥只剩下这个桥墩了!”旧桥墩露出水面,怔怔地看着我们,任无情的河水冲刷着它,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大家在牛毛细雨中撑着伞,踟蹰而行,走到老街残存的一段街道时,那种破落、荒凉的景象令人唏嘘。老人们到处指指点点,告诉我们:这是曾是邮政所,那里做过医院,还指着远处一长排破旧不堪的厂房说,那是南坑人民公社的农机厂,当年红火得可以!

仔细端详这段残存街道,其繁华虽已落幕,但它既有内街,又有外街,街外有街,且外街紧挨一泓南溪水,而溪的另一边即是当年赫赫有名的韶井大道。其规模、其风景,想起来委实动人!

当大家沿着小河走到远近闻名的“南坑鹅肉馆”门口时,南坑文联钟志彩秘书长带我们进馆上楼,去探访南坑老街北拱门前的“眼镜桥”遗址。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河边有一残存的桥墩基础,向我们微笑致意。久已无人理睬它了,它寂寞至极。

眼镜桥是南溪之上一座两孔石桥,远望形似眼镜,故得此名。过了桥,进老街北拱门,向左一拐,便是万寿宫。万寿宫集行政、司法为一体,是当时南坑政治、文化中心,坐南朝北,正房为办公场所,左右厢房为保安团住所,气势不凡,占地10亩,解放后为南溪初级中学,现为南坑小学所在地。

老街几经变迁,几经风霜,原貌荡然无存,唯一值得欣慰是五拱桥还在,上街的麻石桥还在,其余均已面目全非,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赖以生存沿街而过的潺潺南溪水和古朴民族风。

历史与未来在老街牵手,何时能让老街焕发新的活力呢?南坑文联在做着基础的工作。奢望有一天,南坑老街能满血复活,为县境全域旅游,为南坑人民留住乡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附:应邀探访南坑老街之萍乡文化界人士有:陈布仑、刘才源、王剑奇、秋天、张桂萍、刘群兰、刘洪、易佑民、曾总、肖主任。

AUTUMN

✏文:巽之先生

跟我来,带你玩遍萍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演说家”走进莲花高滩

出发,向着山和光的方向,奔赴一场云海盛宴!

那里的魅力——龙溪谷、枫梓城、开石源徒步记

萍乡武功山景区荣获“2021中国金牌户外旅游目的地”称号

十大楚萍名菜、十大楚萍名小吃评选正式启动!萍乡味你说了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