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京古称“蓟”因何得名?“蓟都”究竟在今天哪儿呢?

古文中多释为术、菊。《尔雅·释草》:“术,山蓟。杨,枹蓟。”邢昺疏:“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名蓟,生山中者一名术。”今文多释为: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硬刺,密被白色软毛,头状花序顶生。全株可入药,有凉血、止血功效。

不过,甲骨文中有“燕”字,无“蓟”字。蓟字为后造字,多见于汉印。当然也不排除西周初,当有它字代替,极有可能禺京有封邑曰“京”。

周武王、周成王伐纣灭商时,以京、蓟谐音通假为“蓟”。古人造字少,同音假借字在先秦文献中多见。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断壶。”此“壶”假借为“瓠”。又如《礼记·乐记》:“发扬蹈厉之已蚤。”“蚤”通假为“早”。《周易·系辞》:“尺蠖之居,以求信也。”“信”通假为“伸”。

殷商末禺京后裔封邑或“京”,周初通假为“蓟”。当然,京、蓟是否通假,仍值得探讨。

蓟,从草从术从鱼从刀。这可能更符合禺京后裔京人的实情,故京人转称为蓟人。从草从术,术即秫。秫,可训为糯。“‘三月而种粳,四月而种秫。’皆谓之稻也。”从鱼从刀,可训为渔猎之义。

《山海经·大荒东经》:“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京后裔建有郭国,为郭氏,公元前670年亡于齐。《战国策·燕一》载:郭氏后裔郭隗仕燕,为燕昭王之师。《畿辅通志·名臣》认为:郭隗于保定……仍为燕人。

由此推知,今北京市与河北西北部,最早族居此地立国者,当为黄帝之子禺京之后裔,亦即兼营稻作及渔猎的京族,筑有京邑。商末因族居于蓟丘之上,故名蓟族,蓟丘为邑。《水经注·水》:“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

蓟国封国建都,是周武王伐纣灭商的产物。《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帝尧之后于蓟”。《史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两说实为一事,按《史记·周本纪》等古籍记载,帝尧乃黄帝玄孙。

周武王伐纣于牧野,商纣王逃登鹿台自焚而死,时限当在周武王四年(公元前1066年)。杨宽《西周史·西周大事年表》,也录为此年。由此推知周武王封蓟,当在这一年。蓟国第一任及历代国君,当为殷商末京人方国旧部。因武王克殷,京人方国可能助周伐纣,立下大功,故“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褒封”之褒,古文中有宽、大之义。《盐铁论·论儒》:“齐宣王褒儒尊学。”《后汉书·董扶传》:“董扶褒秋亳之善,贬纤介之恶。”即是此意。封,古文中指植树为界。后引申为封土立国。《国语·楚语下》:“其生不殖,不可以封。”《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有土嘉之曰褒,无土建国曰封。”

由此可见,周武王褒封“帝尧之后于蓟”,是褒封先圣后裔商代小方国“京”为“蓟”国,当为事实。不过,此“蓟”因非周姬之“亲”,故历代国史未载周初国君之名。至春秋时期,燕盛蓟弱,终为姬姓燕国所灭,绝非偶然。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周初分封因势兴而异,并非武王一人所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而“光有天下”,当在周成王、周康王之际;而大多数封国,在周公东征灭武庚、管叔、蔡叔,践奄伐薄姑殷商诸侯之时。对此,各家皆有注,现有学者也持此看法。

周初蓟国之封,古文献有记载,更有地下出土文物证实,是不争的史实。

一是在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发现了战国及战国前遗址,有燕国宫殿常用构件,其古陶件时间最早接近于西周时期。在北京市宣武区条周胡同地表以下7米处,出土方折式“偃”字刀币10枚、古代建筑构件饕餮纹半瓦当以及许多细绳纹陶片,学术界公认为其为燕国宫殿所用。公元前644年(亦有另说),山戎侵燕,齐伐山戎救燕,时燕庄公为北方诸侯之长。不久,燕襄公攻灭蓟国,占其残城又筑新蓟燕,号燕蓟或燕都。

二是在北京市城区西南部,陆续发现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陶井及大量墓葬;尤以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最为密集。1973和1974年,分别在法源寺及白纸坊以北,发现2处战国墓群。这为探索春秋战国至汉代蓟城城址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三是有学者根据古文献及地下考古资料认为:西周蓟都及春秋战国燕都均位于宣武门、和平门及白云观东西一线的南北两侧。

其中西周蓟都小城,当位于广安门外护城河一线东西两侧;而燕国迁都于此后进行了扩建。商代中期以后的蓟城,为西周之蓟都沿用。齐桓公救燕伐山戎后,燕强蓟弱。大约在公元前629年至公元前628年,蓟国存国约400多年后,终为燕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地名大乾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