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门街——成都高等学堂起源地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助力“国际商务高地·人文宜居武侯”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地志办与四川交通广播共同推出历史文化系列专题节目《走进武侯》第三季。

成都黉门街,起于小天竺街,止于浆洗街,长358米,宽18米。黉门街在华西医院附近,有的人认字认“半边”,总是念成“huang”门街。旧时称学宫为“黉”,黉门即学宫大门,有黉门监生、黉门客等名称。“身入黉门,天子门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喜事。因此在古代,对于读书人来说,“黉门”就是一个神圣的词语。

黉门印象(来源:武侯区地志办)

说起成都黉门街名字的由来,不得不提清朝名将——杨遇春。杨遇春,是崇庆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崇州市的武举人,曾官至陕甘总督,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却未曾遭受毫发之伤,被人称为“福将”。他的部下每战必挂黑旗出征,时称杨家军。道光年间,战功赫赫的杨遇春在告老回川之后,在成都南门外受领一座府邸,壮观雅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确立高等专门学堂体制,“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随之席卷全国,四川地区从1906年起相继开办了法政学堂、藏文学堂、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存古学堂等五大专门学堂。其中存古学堂地址就在黉门街。

1910年,杨家子孙将受领的府邸捐办存古学堂,所开设课程基本为经学、史学、词章三科,所招学生也多是废科举前各县的秀才。许多衣着长衫、清秀儒雅的秀才在此地来来往往,时间一久,学堂前的这条小街就被命名为“黉门街”。从此,“黉门”一词为这条街增添了不少书香雅韵。

存古学堂建成之后,四川省有名的神童、奇才谢无量成为首届监督,也就是校长。刘师培、廖平、宋育仁也先后担任过校长。根据邓穆卿的《名流谢无量》中记载,谢无量在此任职时年仅25岁,众学子都很轻视他,故意提出诸多刁难问题。不曾想,谢无量都能引经据典、从容解答,最终令大家心服口服。一时之间,存古学堂声名大噪,读书人都把能在此就读当作荣幸之事。存古学堂也培养了不少人才,如蒙文通、陈志学、刘晦愚、杨子敬等。

辛亥革命之后,存古学堂曾经被改为国学院,街道也一度更名为国学巷,但现在的国学巷却是成都单独的一条街,也就是黉门街东口向南是国学巷。国学院先后又更名为四川国学院、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1927年改为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成为公立四川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31年,公立四川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1966年,黉门街改名红专西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命名“黉门街”。“黉门”一词显示着这条街独具的传统文化魅力。这里还有一所百年小学,即原来的成都私立弟维小学,这所学校创建于1915年。成都解放后,这所小校曾先后易名为“成都市东城区第五中心小学”“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2019年12月27日,正式恢复校名为成都市弟维小学。

2018年1月,由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与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共同打造的“黉门街75号”文化聚落开幕,成为成都首个社区众筹文化聚落,包括国学、古琴、书法、绘画、蜡染、竹艺等多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汇聚在此,从此丝竹管弦、笔墨书香不断,更为黉门街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2019年,武侯区结合锦江公园建设,打造了“黉门里”特色街巷。

方志武侯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武侯

“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启事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武侯、成都乃至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方志武侯”微信公众号现面向全社会长期征稿。

投稿范围:

以展示天府文化,宣传武侯地情为主。

投稿要求:

1.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篇文章字数最好在2000字以内,鼓励配原创图片。

2.原创文章标注原创;编辑整理类文章标注资料来源。来文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以便联系。

投稿方式:

电子邮箱:2909054516@qq.com

来源:

编辑:

大家都在看

23日零时起,此地所有小区实行封闭管理

特效药来了!

央行报案!

更多视频推荐

扫码关注

“四川交通广播”视频号

视频也有料

为美好生活加速度

关注我们

点击【 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