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沁园春”是词牌名。

当时,毛泽东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秋景,联想起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情动于中,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无限感慨,表现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意境高远,气势磅礴,是毛泽东诗词中格调高远、境界非凡、广为传诵的经典之作。

词的上阕,毛泽东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毛泽东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毛泽东“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国家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毛泽东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毛泽东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高低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铺垫了大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道出了毛泽东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的描写。“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呈现出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动人画面。可以说,这首词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交织错落,相辅相成。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时代主题,表现了毛泽东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王新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