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文化 | 非遗过大年,那些充满年味的云南非遗

原标题:文化 | 非遗过大年,那些充满年味的云南非遗

云南民族众多,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虎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充满年味的云南非遗吧!

屏边: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是盛行于四川、云南等地苗族乡镇的一种传统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是增进彼此感情和促成青年男女交友的苗族传统聚会。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初六,苗族群众自备酒食,伴着芦笙欢快的“dengzhu”曲,共跳芦笙舞,从早到晚,要跳六天才结束。花山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苗族独有。

建水:铓鼓舞

铓鼓舞,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是以铓鼓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建水县境南部坡头、普雄两个乡,8个哈尼族村寨,是哈尼族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之一,目的是祈祷风调雨顺、一生平安。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建水县哈尼族最重大的节日——“阿玛熬节”,即每年正月属龙的日子,哈尼族人开始跳铓鼓舞。节日上,第一天开始祭龙,第二天开铓,敲铓的人是村民选出的“龙头”,铓声一响,鼓就响起,铓鼓舞要跳到第三天晚上才结束。

澄江:关索戏

关索戏流行于云南省澄江市阳宗镇小屯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后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傩戏。演出期间,关索戏有一套固定程序和要求。正月初一起开始演出时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当日演出结束后辞神,正月十六全部演出结束后的装戏箱、送药王。其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装,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开演时要举行祭祀,专演三国故事,围绕歌颂刘、关、张等蜀汉人物的功绩为主线编排剧目。

通海:通海高台

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高台巡游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称做“迎”高台。高台是一个流动舞台,一台高台一出戏。巡游时,有吹打乐伴随,还有毛驴灯、龙灯等民俗表演。

澜沧:拉祜族芦笙舞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这里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拉祜族传统文化也保留得最为完整,芦笙舞就是拉祜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芦笙由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舞由最初的娱神祈福仪式演化而来,其内容以表现拉祜族原始的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模拟动物,展现人的欢乐情绪等为主。每年尝新节和春节,拉祜族人跳起芦笙舞,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祈盼。跳舞时,拉祜族男子吹起葫芦笙,围圈而舞,女子牵手在外围伴舞。

泸水: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境内傈僳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民俗表演活动,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上刀山是将36把利刀捆扎于四五丈高的栗树杆上,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表演者赤脚踏着锋利钢刀,逐级爬至刀杆顶端,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下火海是表演者下刀杆后又踏入通红炽热的炭火中,表演绝技。

陇川: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节期为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目瑙节已成为景颇族人民欢庆丰收、歌舞娱乐的民俗节日。目瑙节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是目瑙纵歌。它包括苏目瑙(招财庆丰收)、巴当目瑙(庆祝胜利)、定栓目瑙(庆贺新居落成)、结如目瑙(出征誓师)等十几种。

旧岁换新颜,在这普天同庆之际,不妨到云南各地走走,领略这多民族喜庆热闹的无限春光。

文 周芮帆 图 永胜县文化馆、澄江文旅、红河文旅、云南民族村、屏边县文化和旅游局、通海县文化和旅游局、董新德、胡斌洁 编辑 代汪媛责编 邓磊 邱忠文审核 马波 刘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