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国自主研发新冠抗病毒药物一览

原标题:我国自主研发新冠抗病毒药物一览

1.VV993

2022年1月26日,君实生物公司与苏州旺山旺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旺山旺水)达成合作,共同承担靶向3CL蛋白酶的可口服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VV993在全球除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中亚五国)外的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研究、生产及商业化工作。VV993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药物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病毒所)共同研发。

3CL蛋白酶(3C-likeprotease,3CLpro)是新冠病毒复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蛋白水解酶,其氨基酸序列在目前已出现的多个新冠病毒变异株中几乎没有变化,属于高度保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靶标。目前全球进展最快的3CL蛋白酶抑制剂是辉瑞的口服抗病毒候选药物,已获紧急使用授权。

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的科研人员在前期一系列研究与优化基础上,得到化学结构上区别于在研同类候选药物的新型有机小分子化合物VV993,能够以新的结合模式抑制3CL蛋白酶。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实验中,VV993可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复制。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中,VV993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复制,还能显著改善由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病理改变。其它成药性方面,VV993安全性较好,目前没有发现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综合目前研究结果显示,VV993是安全、可口服、动物模型上有效的抗新冠病毒候选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2.VV116

在小分子口服药物领域,首款口服核苷类抗新冠病毒药物VV116目前正在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3项在中国开展的I期研究已于近日完成,初步结果显示临床安全性良好,针对轻中度COVID-19患者的国际多中心II/I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VV116由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旺山旺水、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共同研发,由君实生物与旺山旺水共同承担该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和产业化工作。2021年12月,VV116在乌兹别克斯坦获得使用授权。

VV116和VV993是针对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关键且保守靶点而开发的药物或候选药物,除了可以单独使用发挥各自的临床优势或特点,还具有“联合用药抗病毒,相得益彰好疗效”的发展前景。

3.GDI-4405

1月25日,由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的以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为靶标的临床前候选特效药物分子GDI-4405加速推进多项临床试验申报研究和药物生产,预计2022年下半年进入临床。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表示临床候选药物分子GDI-4405在对重组新冠病毒3CL蛋白的酶活性抑制、人源呼吸道上皮细胞感染的新冠活病毒的抑制,以及针对德尔塔变异病毒等一系列体外实验中,表现出了比辉瑞获批药物Paxlovid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在大鼠以及食蟹猴动物实验中,GDI-4405也表现出更优异的生物利用度和暴露量。在动物毒理评价实验中,GDI-4405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其生产成本也优于辉瑞新冠药物Paxlovid,这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小分子口服新冠药物的研发进程,作为疫苗的有效补充。

3CL蛋白酶作为新冠病毒的主要蛋白酶对病毒的复制和生长是必需的,因此也是极好的抗病毒药物靶点。多个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如艾滋病、丙肝)就是针对3CL蛋白酶的。其中,艾滋病病毒3CL蛋白酶的抑制剂洛匹那韦(Lopinavir)和利托那韦(Ritonavir)在体外对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仅有微弱的抑制活性,并在临床测试中被证明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无效。因此,针对新冠病毒的3CL蛋白酶的特异性强抑制剂显得尤为重要。

4. BRII-196/BRII-198

2021年12月8日,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的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此前称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检测结果为阳性,同时伴有进展为重型COVID-19危险因素的成人和儿童(≥12岁,体重≥40kg)患者。此获批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

此次获批是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ACTIV-2的3期临床试验,包括847例入组患者的积极中期及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能够降低高风险新冠门诊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80%(中期结果为78%),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截至28天的临床终点,治疗组为零死亡而安慰剂组有9例死亡,并且其临床安全性优于安慰剂组。同时,无论早期即开始接受治疗(症状出现后5天内)还是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症状出现后6至10天内)的受试者,住院和死亡率降低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据了解,在不到20个月的时间中,清华大学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及腾盛博药合作,将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从最初的中和抗体分离与筛选迅速推进到完成国际3期临床试验,并最终获得中国的上市批准。

5.JS016

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新药JS016已完成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正在积极推进Ⅲ期临床试验。

此药物的主要研发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介绍,JS016是该所与上海君实生物联合开发的一款注射用药,通用名为“埃特司韦单抗”。

严景华介绍,这一单抗体药物来源于新冠康复病人的记忆性B细胞,“这种记忆性B细胞能够产生新冠病毒抗体。我们用单细胞测序的方法获得这种抗体基因,然后进行体外克隆和细胞表达、纯化,再回输到病人体内去,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君实生物与礼来公司合作,授权其在大中华区外的市场进行商业化开发。礼来公司将JS016抗体与其自有的另一株单抗联合进行了多个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轻到中度伴有转重症高危风险的新冠肺炎病人而言,联合疗法能显著降低其住院和全因死亡事件的发生风险(70%~84%),对死亡病例的保护达100%。该联合疗法获得了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紧急使用授权,是目前三个在国际上使用的新冠抗体疗法之一。

6. BGB-DXP-604

由北京大学和北京丹序研发的药物——中和抗体BGB-DXP-604已于2021年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并已在澳大利亚完成I期临床试验,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7.2B11

国药集团的中国生物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合作研发了一个新型药物,针对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2B11,目前还未进入临床试验。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清华大学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