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我始终坚持:学习一点经济学,目的是拿出来用的,而不是拿出来炫耀的。

我们不是经济学家,没有必要懂得高深的数理公式,但了解一点原理,进而分析现实事件,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一定是有好处的。

试看一段文字,我们该如何理解?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

这个会议,指的就是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这句话罕见提出我们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是最高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形势定调子。

没有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对于需求,供给和预期,这三个词语,有点感觉,但也许并不会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张小小同学,试着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对于这三个概念,做一番推演,说的不对,敬请诸君海涵,若能慷慨指出错误,张小小同学,不胜感激。

经济学是市场之学。

市场上有两个利益攸关的主体,一个是供给方,也叫生产方,另外一个是需求方,也叫消费方。

但在不同的市场上,供给方和消费方略有不同。

一般的商品市场,企业是生产方,个人为需求方;

劳动力市场,恰好反过来了,个人是生产方,企业变成了需求方;

在资本市场上,居民是资金的生产方,企业是资金的需求方。

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是企业发工资给个人,个人从企业买东西,实现了一个资金循环;个人通过银行或者股票,把资金贷给企业,企业通过卖产品,获得利润,归还本金,利息或股息。

这个循环,不停运转,运转速度越快,证明经济体运行情况越良好。

一般而言的市场,只要没有特指,指的都是商品市场,本文引用的“需求减弱,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指的也是商品市场。

需求减弱,显然指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减弱,这个需求减弱,既有外在环境的因素,也有本身的因素。

需求减弱的结果,就是企业就赚不了那么多钱了。

企业赚不了钱的结果,企业主下意识的,就是要砍成本,而成本里面,房租机器厂房,这些是固定成本,也叫沉没成本,一旦投入,短期而言,是无法快速做出反应的。

最容易砍的,其实是可变成本,而可变成本的大头,就是人员费用。

所以,一般企业,减成本的第一板斧,就是裁员,减员,降工资。

裁员,减员和降工资的结果就是导致个人收入减少。

个人腰包瘪了,需求会更加减少,企业境遇会更加艰难。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困难来了,那就是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指的就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由于政治,疫情等各方面的冲击,整个供应链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供应不稳,合作伙伴无法维持稳定关系,简而言之,供应链出现了紊乱。

上游供应紊乱,下游需求减弱,作为整个市场的中枢环节,企业出现了极大问题。

有的企业经营不下去,就要关门歇业。

为数不多的企业,死掉了,也就死掉了,可能是企业主自身的原因,更何况,一定程度的优胜劣汰,也是市场健康的表现;

若出现大批企业倒闭,那么就是市场出现问题了。

企业倒闭的结果,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失业。

国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怕出现大规模的失业。

企业和个人,互相影响,穷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不好,更不好,更不好,越不好。

企业和个人境遇大幅度下降,那么就出现了第三个问题,“预期减弱”。

预期,就是信心,而现代市场经济,本质是个信用经济。

像某公司,对外欠款两万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万亿也不是一天两天欠的。

但为什么以前“五个盖子六个锅,盖来盖去不穿帮”,而现在就不行了呢?

关键点在于,信用体系垮塌了,简而言之,大家不相信了。

不相信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债权人同时催债,现金流瞬时就断了,别说某公司,就说中国最大的企业,工商银行,若所有人提款,也会瞬间死翘翘。

预期减弱的表现,就是大家捂紧钱包,不做投资,不去消费,工作求稳,年轻人去“考公”,“考编”,没有人去企业,更没有人敢去创业。没有敢创业,哪来企业?

没有企业,哪来就业?

没有就业,哪来收入?

没有收入,哪来消费?

没有消费,谁敢创业?

预期就是信心,而信心就是黄金。

没有良好的预期,转来转去,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循环,这个循环非常可怕。循环持续下去的后果,就是所谓的“滞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表面是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上台引发的,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1929年“大萧条”所引发的经济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发展到了今天,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危机,积累了足够的智慧,但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愿伟大的祖国,能够战胜艰难险阻,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