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叶澜教授:读不懂教师,不改变教师,一切都是空话

我国教育名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老师曾说:“读不懂教师,不改变教师,则一切都是空话。”这句话可谓是掷地有声。叶澜老师在本文中就四种关系进行探讨,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构,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转型性变革,必须读懂教师。只有真正读懂了,才能真正知道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帮助教师。

读不懂教师,不改变教师,则一切都是空话。现在有人提“学生中心”“先学后教”。其实,先学的东西还是教师给的,如果教师不变,给的还是原来的,那么变的只是给的先后顺序,本质并没有变。

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智慧成长。

我们可以从“关系”的维度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构,从关系的意义上读懂教师。

教师与变革的关系

第一,教师不是上级制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教师是人,是经过长期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是有思想的实践者。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不把教师看作有思想的实践者,只当作执行者,带来的结果是教师思考需求的消退,对教书、学习没有热情。

我们要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这是未来改革成功的关键。

第二,教师不是他人改革经验的照搬者,而是“有发现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可能空间、特殊条件和具体情境,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做,就会有许多发现。教师应该是能够不断有发现的研究者,不是他人经验的照搬者。

借鉴别人好的经验,用来打开思路,明白好在哪里,反思我可以怎样做得更好,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做法。何况有些好经验是无法照搬的,因为在经验中有教师独特的个性、素养。

第三,教师不是教育变革实践的操作者,而是“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

“新基础教育”很长时间不搞操作手册,就是希望大家去研究,而不是去操作。“新基础教育”现有的经验,就是希望大家去深思,而不是去照搬。因为转型是在研究变革实践的创生中完成的。必须清楚,转型变革的第一步是认清在变革中“教师是谁”。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首先,教师不是为学生燃尽生命的“蜡烛”,而是点亮学生心灯的“启蒙者”。

现在有关教师形象的宣传,大都还沿着传统的“悲情路线”走:以优秀教师的忘我工作、辛劳甚至牺牲感动他人。然而,凄苦文化带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

事实上,更多的教师是在日常的出色、智慧的工作中创造着人的发展伟业。教师是人,非圣、非神。 教师的价值不是仅仅为学生燃烧自己,而是要“点亮”学生的“心灯”,教师是点亮学生心灯的“启蒙者”

孩子们为什么来学校?是为了过一种和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不一样的新生活,教育需要发挥启蒙作用。

第二,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

近期,我特别感受到一种“牧羊人”模式、一种“放任”的舆论。因得到媒体认可、大肆宣传而盛行。给孩子自由,使他们快乐成了教育中首要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该让孩子们承担过重的作业负担,剥夺他们成长中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但是教育者要意识到: 快乐是孩子的天性,让学校生活充满童趣,不等于孩子要的都对,不等于对学生没有要求。

我说过,孩子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而是成长中的人。 “成长”是教育中永恒的话题。教育要用人类文明“养其正、成其人”。孩子们为什么进学校?是为了看到人类文明的灿烂、丰富。没有教育者,孩子无法达到更加完善的发展。所以,我不主张过度放任孩子,不主张无度顺从学生的每一个要求。

第三,教师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助成者”。

原来的课程是每个年级统一模式、统一规定,现在有些地方提出:让每个人有一个模式,为每个人铺设人生轨道,我认为这虽是基于发展个性的好心,但做不到,也完全没必要。哪个人不是自己长成、自己生活的呢?

也许我是个保守主义者,我认为教师是学生完整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助成者”,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生活,不能规定学生的未来。

许多家长的失败就在于想让孩子按他们的规定活,但是孩子并不如此。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机遇、冲击、诱惑和选择,教育的关键是: 通过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错了如何纠正,如何把自己认定的坚持到底,这是老师、家长要做的。

真正长大、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会自己“找食吃”的人,不是等待别人给他喂食吃。教育要培养孩子主动探索、寻找,而不是被动接受。

基础教育的性质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一要基本、必需;二要宽厚、扎实。能做到这两点,就足以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教师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而工作。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是决定教育、教学行为合理性的关键。

教师与学科的关系

任何教师在学校中都不能离开学科而存在。学科知识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不是学科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

教师的智慧在于把学科知识激活,让学科内在的生命能量呈现出来。学科知识是充满生命能量的,须回到它创生时的原始状态,知识创生过程中的经历、曲折和智慧,都是有生命的。学科知识独特的逻辑、魅力,也是有生命的。

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得到活的知识,看到知识创建的过程,懂得知识对于人类、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不只是一个用符号表达的“死”的结论。

课程改革中有一句时髦的话: 课程要综合,仿佛单一学科是造成当前应试教育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我认为学科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智慧创造的成果积淀,它使得我们不必像原始人一样,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通过学科知识的内在力量,浸润心灵、锻炼能力,我们可以让下一代较快地走到人类发展的前列。其实,任何综合都是以学科的存在为前提,都要以各学科内在价值的开发为前提。

最后,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反复宣讲者,而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者。教师首先要转换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才能进行个性化创造,实现更好地发展。

教师与自我的关系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中,虽然数量庞大,但因其社会地位及在传统观念中的弱势定位,故教师容易感到自己是被动的生存者。

我认为在教师与自我的关系上,首先要强调教师是自主选择职业的责任人,不是听任外部环境摆布的被动生存者。

其次,教师不是只需要专业发展的局域人,而是要不断提升德行才智的发展者。 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自觉、持续地从多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再次,教育是群体活动,孩子们在群体教育中成长,所以教师既要个性创造,又要善于主动地在群体合作中发挥、发展个性。

在对教师角色观念重构的基础上,还有一些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 “新基础教育”强调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持续研究,是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

我认为日常是人人都拥有的研究资源,日常在朴素中蕴含丰富,在平实中呈现隽永,碎花细草无处不生长。变革的理念在日用常行中,才能悟道,养成新习惯、新基本功。

思想与创造是照亮日常世界的阳光,只有坚持日常变革实践,学生才会有内在真实的成长,教师才能感受日常过程的发展魅力。 只有坚持日常,才有真实、内在的成长。现在我们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合作校都在讲:要用变革的实践“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要“把日子过成诗”。

转自丨教师博览

来源 | 《人民教育》

编辑丨周利

审核丨羊子轶

声明:此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苏州监测社会版报告系列

1

【苏州监测报告/短视频】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专题短视频系列,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2

【苏州监测报告/PDF下载】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出炉!

3

【苏州监测报告】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社会版报告发布会PPT,欢迎转发给老师、家长!

苏州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系列

1

人物心声丨我们,也是苏州工匠!

2

2021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学科工具研制启动工作会议顺利举行

3

2020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区域综合分析报告研制活动顺利召开

教育测评论文系列

1

2

教育测评论文丨“停课不停学”初期全国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特征剖析——基于全国五省六市(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分析

3

教育测评论文丨以监测评价赋能教育督导方式变革

苏州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系列

1

表彰分享|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表彰分享会圆满举行

2

优秀案例评选综述丨2020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综述

3

优秀案例宣传报道①丨基于监测数据,以“自能阅读”四维模式撬动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苏州市教育测评高研班纪实系列

1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初中组)纪实⑧

2

以监测试题为载体,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四期研修活动(小学组)纪实⑦

3

西子湖畔取真经,钱塘江边话测评——苏州市首届教育测评高研班第三期研修活动纪实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