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同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

同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

文 / 杭海、林帆

内容摘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不仅需要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要结合当下特殊的历史背景,在疫情时代通过设计的力量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并在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类关切,向全世界传达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内涵与包容精神。本文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主创人员的视角,探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图像象征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

关键词:冬奥会奖牌 传承和创新 图像和象征 国家形象

一、历史背景和设计诉求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重要视觉元素之一的奖牌设计,无论从理念阐释、形制设计和纹饰组合等方面,都需要综合考量历史、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在奥林匹克传统价值观之上,赋予奖牌设计更多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

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奖牌设计都会力图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和主办国文化特征的融合。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和深厚底蕴,以及在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明成果,都可以成为奖牌设计的灵感源泉。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之下,传统图像的选择策略至关重要,需要设计者在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艺术和现代审美等方面找到一种平衡。“在传统图像的选择、图像象征性阐释的表象之下,是中西话语的观念平衡、传统象征与现代寓意的关系平衡。”〔1〕

除了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主办国文化特质相结合这一基本设计诉求,本届冬奥会的主办地北京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首个“双奥之城”的历史背景让设计者们拥有更多的畅想,也使得此次奖牌设计更加注重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传承关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以此表现连贯的设计文脉、生成新的文化符号。由此,玉璧的意象再次浮现,双璧和合,全新阐释了“双奥之城”的荣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

在奖牌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对当下国家战略进行思考与解读,同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群体精神诉求也深深影响着图像的选择和设计策略的制定。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必将成为人类特殊历史的难忘时刻,此时全人类正面临着历史未有之变局和全新挑战。因此在这一届的奖牌设计中不仅要体现举办国的文化特质,也要从中传达出疫情条件下的时代精神与普世愿景,那就是全世界人民需要更加团结,理性和平、共克时艰。而通过奥林匹克奖牌这一象征物来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将是当下最有凝聚力的物质载体,也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同心”的概念由此出发,“天地和·人心同”的设计主题既融入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也是对当下全球疫情的重新反思,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诉求。

基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与主办国文化特征相结合的总体设计要求、“双奥之城”的历史背景以及疫情时代的普世话语等要素的交织与融合,为冬奥会奖牌设计带来各种需求、理解与思考,并使其不断探索传统图像的选择及其当代话语。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视觉来源

二、“同心”奖牌设计的象征和意涵

“同心”奖牌设计体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理念,延续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的文化内涵,建构双奥历史文脉,并以此向伟大的礼的传统致敬。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由“金”“玉”材质组合设计而成,被称为“金镶玉”奖牌。“苍璧礼天”,玉璧是中国古代礼天之器,代表最高等级的礼和不可替代的神圣性质;“君子比德于玉”,玉璧又象征着中国君子的最高人格与精神,以凝聚了中国特色价值观、文明观和荣誉观的奖牌嘉奖奥运会的优胜者,是一种最高的荣誉和礼赞。“玉与礼的深度关联与比附,使得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的概念升华成中国传统礼乐观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满统一。在一个以传统‘和谐’观为治国方略的年代,将玉这样一种最具中国礼俗传统内涵的材料运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最高象征的奥运奖牌上,这一突破性的尝试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肯定与赞许。”〔2〕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的成功在于:以传统“比德于玉”的概念礼赞奥运获奖运动员,强调个体人格的价值与时代意义,塑造了彼时的国家形象和精神风貌。同时,使用玉这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材料,打破了奥运会奖牌设计材料只采用金、银、铜的历史传统。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同心”奖牌的设计延续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玉璧”的概念,但这次的重点不在于材质本身的突破,而是立足于对玉璧的形制所传达的意义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符合当下历史语境、兼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奖牌设计。本届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精神,也指引着奖牌形制向质朴、简洁的方向发展,最终也回归于“含蓄、大方”的东方美学思想的体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正面、背面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的基本形制由同心圆构成,环环相连,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纹玉璧。圆璧象天,为礼天之器。古代同心圆玉璧以双环或三环的形式表达了二分二至的日轨,即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的日行轨道,与古老的礼天活动相关。比较早的例证当属距今五千三百多年的凌家滩文化出土的玉璧;商代时期的玉璧大多素朴简洁,只在璧面上阴刻同心圆纹,同样传达了天文的思想和象征;而发展至两汉时期,璧面多作丰富纹饰,但依旧保持玉璧双环或三环的同心圆基本形制,体现了从平面到空间、从天文到人文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延续和传统美学的表达方式。

如果说北京2008年“金镶玉”奖牌是通过“比德于玉”的方式传递礼乐传统、昂扬儒家君子人格,并以此礼赞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那么这一次冬奥奖牌设计的焦点则汇聚在玉璧同心圆纹的形制思考。古代同心圆玉璧以双环或三环的形式所表达的二分二至的日行轨道的视觉意象,其本质是中国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与精神的体现。看天吃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直是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冬奥奖牌利用这一古老的同心圆纹的视觉意象表达了传统的生存观与哲学观,这种兼具实践与哲思的和谐共生观念在当下疫情肆虐的全球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性正在被分裂撕扯、疫情日趋严峻的世界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凝聚与哲学的安抚。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超越种族、超越政治文化的人类精神与普世价值。最终,冬奥奖牌的命名由“五环同心”简化为“同心”,以“同心”之名表达“天地和·人心同”主题,既是古代中国最高哲学的当代延续,更是疫情时代的精神汇聚与指归,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象征着奥林匹克精神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冬奥荣光,全球共享。这一策略与设计获得了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的最终认可。

清代冰梅纹、祥云纹织锦

在奖牌正面同心圆环之间采用打洼儿工艺,这是一种常见于三代青铜礼器的弦纹工艺,微妙的坡起与相生的棱线让器物表面产生出线与面的连续变化,富于节奏与韵律,转动时会生成微妙的光影变化,在触摸过程中更能体会其中的触感与诗意。

奖牌正面浅刻冰雪纹和祥云纹,两种装饰纹样的灵感均来自中国传统纹样,其中冰雪纹源自清代中期的经典纹饰“冰梅纹”,用雪花置换梅花,采用冰和雪的元素进行纹饰的组合再设计,以此体现冬奥会的冰雪特征。祥云纹则延续北京2008年核心图形设计的祥云概念,进行纹样的再设计,传达“双奥之城”的文化内涵与遗产延续。祥云的吉祥寓意,寄托对获奖运动员的美好祝福,也表达对2008年奥运会的历史敬意。在这两种纹饰被确定之前,设计团队曾尝试使用中国不同时期的经典纹样,以体现中国古代艺术与科技的成就,其中包括仰韶时期的植物纹样、三代青铜器的回纹、唐代织物上的菱纹和宋代瓷器上的冰片纹等。

奖牌背面在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以此象征第24届冬奥会、浩瀚无垠的星空以及中国人的时空观。圆点星空的图像源于古代天文图,体现“观象授时”“象天法地”的传统思想,象征中国文化、科技的高峰和智慧结晶,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国家和个体在日常生活与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协调统一。另一方面,星图也象征着奥运冰雪健儿群星璀璨,在冰雪运动场上奋力拼搏,再造辉煌。表达了人类跨越时空、探索未来、力争“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将古天文图等传统图像运用到重大设计项目中,使这些元素生发出符合当下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图形语义,这是一个不断进行图像重新审视、发微与演化的过程。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祥云纹、冰雪纹设计草稿 绘图/杭海

北京2022年冬奥奖牌形制、纹样的最终选择、整合和创新,也正是传统图像在现代设计语境中为塑造国家形象而持续升华、获得当代涵义的历程。

无论是“同心”奖牌形制所传达的人文情怀、传统哲思与时代意义,或是主题纹饰表现的历史文脉和内在意蕴,都体现了传统图像与现代设计语言的碰撞和融合。北京2008年奥运设计时,我们曾面临这样的问题,“传统器物和图像与其原有的象征意义,如何能在经历漫长的时间流逝与语境变迁之后,仍然能保持生命力并演绎、生发出合乎当下政治需要的新意象?”〔3〕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在不同语境、不同时刻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就奥运设计而言,传统图像的设计与更新既需要传达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的文化意象,但在理念上又需要跨越文化藩篱,传达普世价值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国家层面的重大设计项目中,依然需要看见设计师个体的个性与才华。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中,不断演绎着根据政策指导持续调整图像和方案推翻再设计的艰难历程。幸运的是,我们最终呈现的设计成果,不仅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也在全球疫情的历史背景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奥理念指导下,为奖牌赋予了更多时代精神与意象,最终以东方传统所特有的简朴、隽永的形式向全世界传达了更具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观与共生愿景,成功塑造了中国国家形象和时代风貌。

注释:

〔1〕杭海《以图像的名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35页。

〔2〕王敏、杭海主编《玉与礼——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3〕同〔1〕,第134页。

杭海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林帆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2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