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祝帅:书法学学科升级与人才培养 | 书法学科聚焦⑦

书法学科进化论

专题统筹 | 梁毅

如果给书法的发展画一个时间轴线图的话,2021年12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发的《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一定是其间具有标刻意义的节点。

在该《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学科名称,“艺术学”修订为“艺术”,其下的一级学科“美术学”修订为“美术与书法”。

就此调整,艺术界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赞成者认为“书法学升级为一级学科”是书法界多年呼吁和努力的结果,书法学科将步入发展的新阶段;疑虑者认为书法学科进入现代学科体系较晚,在基础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未成熟,成为一级学科还缺乏足够的内在支撑……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声音都会并存。

毕竟,书法学科升级打开的将是新局面,这在书法发展的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尤其对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而言,而关心书法的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群体中,对学科发展有真知灼见的人自然也不会缺席讨论。

科学地探讨问题,是知识人应秉持的基本态度。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赫胥黎受此启发后写出《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人类社会,认为人和动物同样面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问题。

万事万物,皆在演化。同样,书法学科作为人类多元学科中的一门也在进化。当然,在不忽视自身生命的起点、不违背基本的生长规律这一点上,业界应具有共识,就像我们面对很多时代的重大转折不清楚向何处去之际,其实想想是从何处来的,也许会有启发。

梳理书法学科的演化史,其“母宇宙”“子宇宙”为何,在进化过程中是否发生过“突变”,能不能确切地找到书法演化过程中的“直系”或者“旁系”血亲?现在所热衷谈论的交叉学科在书法而言是老问题还是新趋势?成为一级学科会比被“元宇宙”叫醒更重要吗……

专访

陈振濂:学科升级意味着更新更高的挑战

潘善助:书法得到重视,和文化辨识度强有关

陈履生:书法问题不可能通过提升学科等级来解决

郑晓华:将书法和美术并列是很高明的举措

陈志平:高等书法教育应走精英化道路

朱天曙:找准书法在当代学科建设中的位置

丘新巧:书法作为一个学科来说还不完善

视点

我与山西高等书法教育 | 刘锁祥

书法学学科升级与人才培养 | 祝帅

一级学科的乐与苦 | 张瑞田

艺术视域下的书法 | 李心沫

祝帅

北京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书法学学科升级与人才培养

文|祝帅

刊于《艺术市场》2022年2月号

这段时间,由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版《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在网上的公布与流传,坊间关于书法与美术并列,成为新的一级学科“美术与书法”有诸多讨论。此前,关于书法是否可以作为一级学科、书法作为一级学科的优势与弊端,以及书法一级学科下属专业应该如何设置等问题,已见于笔者和学界同仁的诸多文字,此处不再赘述。(参见祝帅《书法:先谈“学科”,再谈“跨学科”》,《大学书法》2021年第12期;《书法类专业硕士(MFA)培养中的几个问题》,《大学书法》2020年第10期等)总体而言,笔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美术与书法”是一个过渡性的学科名称,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和即将既成的事实,学界既没有必要反对,更没有必要过度欢呼。问题在于,当下学界的很多人士把“书法提升为一级学科”仅仅看做是从业者地位的一种“扬眉吐气”,而忽视了学科目录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人才。说到底,《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的全名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原名《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是为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而制定的。在我国,研究生的招生目录称为“学科”,而本科的招生目录仅称为“专业”,书法成为一级学科也不例外。重要的不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学科地位提升后怎样探索建立更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对现有的书法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优化,这才是学科目录调整、书法学升级的“初心”。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打算“另辟蹊径”,谈谈“升级以后如何”。

张宗祥、顾鼎梅著,祝帅导读

《书学源流论 书法源流论》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版)

由于笔者在综合大学任教,虽然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招生方向与书法有关,但侧重于艺术史论,除经常参加一些学校书法专业论文的答辩和评议外,其实对书法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关注并不多。最近有两个比较集中的机会,让笔者接触到当前就读书法专业研究生的一批优秀学子的代表。一是2021年12月笔者参加华东师大主办的全国美术史年会,担任书法类青年论坛的主持与点评,二是2022年1月参与了《大学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书法研究生学术十佳的评审。笔者总体的感觉是,从研究生培养质量来看,书法很可能是全国艺术实践类专业中学术方面做得最好、理论实践结合得最佳的一个专业。在学术研究方面,当前书法专业的研究生中间最优秀的这批人,都受到了比较严格、全面的学术训练,其中一些佼佼者与文史哲等学科同龄人相比也并不逊色。总体而言,当前书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近20年前笔者研究生学习的时代已经大有提升。然而,正如一句古话所说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当下的书法研究生培养,如同书法创作一样,也隐含着危机。因此,借着书法学科升级,我们要提出一些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没有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生产水平的实质性提高,那么这样意义上的学科升级将只是一种喧嚣的表象。由于书法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升级没有西方经验和其他成熟的学科可以借鉴,这里笔者仅基于现象,提出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书法已经成为理论、实践结合最好的艺术类学科之一,在美术院校中可以以书法为突破口,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一个并不令人意外的现象,是从当前学术研究的情况来看,综合大学的书法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整体超过传统的美术学院。这是因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由于美术学院有沿袭已久的“理论-实践二分法”,不仅把学生强行分为“搞理论的”和“搞实践的”,而且在院系、师资设置方面就把理论导师和创作导师截然分开。综合大学不存在这个问题,由于综合大学统一的考核机制,使得各种专业都没有机会强调特殊性,各项考核、晋升一律按照科研指标来进行,所以即使是书法专业的老师,也要写论文、申项目,而不太可能出现美术学院那样仅靠创作就可以当上教授的现象。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由于理论研究有C刊、国家课题、社科评奖等全国统一的评价体系,尽管这些量化体系屡屡受到诟病,但好处是相对公平,你可以与全国的同行同台竞技。但创作就不一样了,且不说只有“入展”这一个相对开放的评价标准,就是对这个标准本身,人们也往往有“入展=展览体”这样的刻板印象。更何况,“学院派”往往有自己的标准,不屑于参加国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眼光与自信心,但弊端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容易被认为是自说自话,失去与学院之外的高手实力比拼的机会。

[美]倪雅梅著,杨简茹译,祝帅校译

《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反观各综合大学的书法研究生培养,由于具备与人文学科对话的平台,书法学科向一般人文学科开放,使得研究生论文在近年来完成了人文学科化、史学转向,成果丰硕。一些优秀的青年学子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能够结合书法提出问题意识,发现许多新材料、新问题,同时也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关注文史哲学科前沿、艺术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熟悉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动态及方法。当然,其中也与数据库建设使得一手材料检索越来越方便有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花费工夫和精力去做检索,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和毅力,同时也有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处理这些材料的能力。可以说,当前书法专业一些青年学子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让书法研究的深度大大拓展,另一方面也让书法研究向更广阔的人文学科开放。这些青年学子中间最优秀的成果,无论在学术规范、研究深度、问题意识、小题大做,甚至史论结合等方面,都已经大大超过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研究的一般水准,体现了学术史的“后出转精”“后生可畏”。在这种背景中,倘若美术学院的书法创作专业继续安于现状,不碰理论,终将会在实践、理论两方面都逐渐走下神坛。笔者认为,书法专业应该成为所有美术实践类专业的表率,明确研究生(当然也包括研究生导师)既要参与实践,也要做理论研究。在这方面,综合大学的书法专业已经做出了表率,这样借着书法与美术并列为一级学科的契机,以书法专业为突破口,可以“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克服美术院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行区分“理论型”“实践型”的弊端。

其次,对于综合大学来说,书法研究生培养和学术建设要兼顾材料性和思想性的研究,应该摈弃“书法研究等于书法史研究”的偏见,倡导理论、史学兼顾,摆脱千人一面的文风。

掩卷沉思,面对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大量生产,其实笔者难免也有一丝忧虑,那就是当前书法类学术论文的八股化、精致化、内卷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所谓“八股化”,指的是文章在越来越符合学术规范,充满大量一手材料、表格和注释的同时,总感觉少了一些80年代我们还不太懂“学术规范”为何物时的那种“元气淋漓”的气象,程式化的“论文”和机械化的“产出”几乎千篇一律。所谓“精致化”,指的是这些论文往往材料性大于思想性,看似高深,实则很可能一学就会,甚至可谓材料堆砌、缺乏通则式的史观建构。所谓“内卷化”,并不是批评一个人过于勤奋,勤奋任何时候都是个褒义词,而“内卷”说的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学术理想与目标,像创作领域中的“展览体”一样迷失自我,只知盲目跟风、模仿、完成选题,却不知这种“小题大做”的意义何在。当今,书法创作领域千人一面的“展览体”已经备受诟病,书法研究领域正在悄然生成的千人一面的“规范体”,也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

祝帅《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

(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当然,这也并非书法界独特的问题。今天整个学术界中史学都是显学,关注小问题,摈弃80年代那种空疏文风成为今天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在这种“汉宋之争”或“从理学到朴学”的整体转换中,书法研究领域“史学一家独大”的现象在所难免。80年代不像今天这么重视学术规范(当然每个时代都有抄袭的现象发生,这里所说的学术规范只是一种形式逻辑),但“文风”很重要。李泽厚、刘小枫、甘阳、刘东、陈平原……这些80年代重要的学者,都有自己的文风,读者一看到文字,就能联想到文字背后的作者。书法界亦然,陈振濂、邱振中、叶秀山、韩玉涛的文字,也是各有各的特点,文风多元化。今天遵循学术规范的文章,很可能读起来味同嚼蜡。这与书法创作领域从80年代的风格“多元化”走向后来“展览体”的情形非常相似。反观陈振濂80年代动辄几十万字的学术著作,却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思想,虽然按照今天的标准似乎不符合“学术规范”,但包孕了无限的生机与发展的可能。这种“文风”在今天机械化的学术论文生产中,已经是久违了的。当然,这与90年代以后一些代表性书法学者纷纷从美学、理论转向史学、考据的“纠偏”有一定的关系,但问题在于“纠偏”不能“矫枉过正”,对于史学、考古的强调并应不构成对于哲学、思想的否证。学术界普遍认为,今天书法史研究的水准超过了90年代,但就书法通史研究而言,时至今日,却难以拿出一部超越90年代完成的七卷本《中国书法史》的新著来取而代之,个中原委耐人寻味。

最后,书法专业研究生培养要以学科升级为契机,不断思考、凝练、培育书法学者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级学科的书法,必须让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具备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同样包括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在实践方面,艺术感觉与全面的书写能力仍然是对于书法一级学科所培养人才的最低要求和准入门槛。尤其是艺术感觉,要求原创性,而不是对于已有艺术感觉的模仿和照搬。这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受到了书法专业教育的最低标准,但也仅仅是基础而已,没有这种训练无法跻身书法专业,但仅仅有这种训练也是不够的。在理论方面,书法研究所对话的学科领域要进一步拓展,目前书法研究借鉴的学科资源还仅仅局限在文史哲、考古、艺术史等人文学科,且不说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同样会对未来的书法创作的过程与形态产生影响,单说社会科学,目前书法界的借鉴也还是很不自觉的,笔者期待书法研究能够摆脱陈旧的两史一论,通过传播学方法深入研究书法国际传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方法建立书法评价标准,通过社会学调研方法提出书法美育实施纲要等,突破过去仅仅与文史哲结合的狭义跨学科,实现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广义的跨学科研究。并且,这些研究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例如在评价标准这一方面,民国时期的燕京大学就有《书法批评的社会一致性》这篇学士论文,对相关议题有很好的推进。(赫宝源《书法批评的社会一致性》,燕京大学文学院心理学系学士论文,1939年5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索书号B150/1939/H65)可以说,由于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注定书法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中的地位都不可能很高,相反,正是“广博”而非“专精”,才能构成书法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书法史》(七卷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此外,书法学科专业人才还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掌握书法美育的理论、实践能力与方法,能够提出并落实各个社会层面书法美育的实施纲要。一个学界已经得到充分讨论的现实,就是书法专业作为一级学科,无论如何都无法设置下级学科,这意味着书法核心的技术等问题没有足够的学科含量。但是,借书法学升级的契机,书法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承担着对社会进行书法美育的普及工作,这种书法美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体现在书法的延展方面,书法可以向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多种应用领域延展,但前提是需要在其他领域乃至全社会通过书法美育,培育起理解书法、懂书法的受众。眼下,从使用汉字变形的logo设计、江湖字体泛滥等现象可以看出,书法社会普及任重而道远。尽管此前以美术院校为代表的书法专业教育往往把重心放在书法行业主体——“书法家”的培育上,但今天看来,培育懂书法的大众,塑造起学书法、懂书法、用书法的氛围,很可能要比培养几个专业的书法家其意义更为深远。在这个意义上,书法美育甚至比专业教育更重要。

综上所述,书法学科升级后,与之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也要升级——在培养质量方面要有质的提升,在培养对象方面要从专业人才拓展到社会大众。否则,这种“学科升级”就只能是名不副实的“面子工程”。

编辑 |梁毅

排版|糖饼

新书包邮《艺术本无价》荟萃《艺术市场》15年精华 | 王世襄题签 众大咖推荐

作者名单:叶佩兰 单国强 杜廼松 赵榆 陈传席 陈履生 朱绍良 刘尚勇 马海方 朱培尔 郭庆祥 贾廷峰 王倚山 朱万章 甘学军……

推 荐 阅 读

▲跻身艺术品行业经理人,从这里开始。你也行!

啸卷风云:吴昌硕画虎|朱万章

当书画遭遇直播|吴建明专栏

沈语冰:能平衡科学大一统的,只有艺术与哲学

AM新媒体矩阵

点击左下 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喜欢请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