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成都郫都区:实施科创兴城战略 培育崛起腾飞新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在未来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千里之外的成都市郫都区,一座以“科创”命名的新城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去年10月,郫都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郫都区将紧紧围绕“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目标定位,锚定“一心两廊三片”总体布局,高质量推动转型发展,高水平创造美好生活。其中,“一心”即科创新城。

作为郫都区建设“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的第一任务,科创新城定位为科创高地、未来城市新中心、转型发展新引擎。“通过科创新城的策划和规划设计,推进郫都区创新能级提升、产业提档升级、公园社区营造,建设宜居宜业宜创的科创高地。”郫都区科创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按照郫都区委决策部署,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科创引领、智造赋能、校地共兴、产城融合”为理念,坚持规划引领,面向全球征集“三生”融合、产城融合、立体复合的高品质规划设计方案,按照“一年成基、两年成形、三年成势”思路,画好施工图、列出时间表、制定任务书,让新城骨架快速“立”起来、产业快速“兴”起来、科技硬核快速“强”起来。

全球借智

推动科创新城高标准建设

迎着明媚的春光,蜀信路下穿工程施工现场,各类大型机械设备来往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该项目是科创新城‘三隧一互通’工程的一部分,起于中信大道,往南下穿成灌高速,止于滨河路,全长1.7公里,宽45米,双向8车道(隧道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50公里/小时。”郫都区人大代表竹双表示,围绕清水河科创走廊、科创新城发展需求,高标准谋划城市交通轴线向东、南、西、北辐射,打通成灌高速沿线蜀信路、望丛祠大街、望帝路3个节点,将从根本上解决郫都区南北片区交通拥堵的现状,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增强城市交通轴线通达性,是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极为重要的民心工程。

如火如荼的“三隧一互通”工程仅仅是科创新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郫都区第一季度重大项目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30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8亿元,其中科创新城项目9个、总投资38亿元。

2月8日,虎年春节后上班第二天,成都市郫都区科创新城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此时距离郫都区提出科创新城建设仅仅3个多月时间,各部门抽调的40余人的管委会队伍就正式到岗。在全力推进“三隧一互通”工程、成灌高速太清路交叉新建工程、四威科创基地正式用电配套(双电源)工程、菁蓉湖片区10千伏线路迁改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还将加快启动科创大道、菁蓉湖提升工程、清水河走廊品质提升工程、党校迁建及科创中学、科创新城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设施项目的建设,其中科创大道力争在9月底前开工建设。

“为高标准建设科创新城,郫都区面向全球公开征集科创新城总体策划和城市设计方案,邀请国际国内一流咨询设计机构汇聚郫都。”郫都区科创新城管委会规划建设部副部长闾青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已确定三家入围设计单位开展设计工作,分别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思史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坚持全球视野、国际眼光实施总体规划,郫都区将重点学习韩国新一代产城融合的新城代表——“韩国硅谷”首尔板桥科技园;驶向浪潮之巅的科技重镇——西雅图南联合湖区;科技园发展样本——新加坡纬壹街区。国内城市将重点学习上海松江新城,打造科创、枢纽、数字、人文、生态之城;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实践科创融入乡村理念;深圳大湾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集群区,提出清凉城市理念,围绕城市绿心发展布局,采用多组团模式,形成滨水科创新城的典范。郫都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营城逻辑,以大视野大格局谋划城市规划建设、优化功能布局,推动新城框架快速拉开、发展空间全面拓展。”

建圈强链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条横跨空中的钢构大连廊让相隔100多米远的两栋高楼成功牵手,无穷大“∞”字型主体建筑初步成形,场面十分壮观……走进成都国盾融合创新中心项目现场,火热的施工场景令人心潮澎湃。这个总投资108亿元的项目预计将在今年4月完工。

“作为科创新城的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开始全力进行招商工作,我们和郫都区一起成立了招商专班,在谈重点企业超过100个。”成都国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宁霄说,届时这里将被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示范交易中心,也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的创新策源地。

位于郫都区数码三路的成都智算中心项目更让人期待:采用华为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一期4栋建筑主体已经竣工,作为成渝地区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天府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的“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I类节点”项目总投资约109亿元,将通过“端到端”打通“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打造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平台……

郫都区有根植血脉的创新基因。从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到全国双创基地,再到如今的科创高地,创新的基因一脉相承,加上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坚实支撑、科教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这些都是打造科创新城的产业基础。未来,郫都区将围绕“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目标定位打造科创新城,紧紧围绕“产业‘兴’起来”的目标,推动建圈强链,以电子信息、绿色氢能、校地协同、科幻产业等作为主导产业。

比如,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抢抓成渝共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机遇,顺应5G、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大潮,积极融入全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成都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氢能产业方面,加强氢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建设5座加氢站;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构建燃料电池核心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群。

科幻产业方面,努力培育“科幻+”新兴产业形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通过突出科幻“链主”作用,大力发展科幻主题影视、游戏、动漫、主题公园、文旅等为主导的“泛影视”产业集群,推动影视文创产业建圈强链,促进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切实增强郫都的区域竞争力。

郫都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区将按照成都市建圈强链工作统筹部署,从“精准配置土地资源要素”“加强引才引智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11个方面着力,深入实施电子信息扩能、低碳氢能壮大、绿色食品转型、影视文创育强、都市农业提档“五大行动”,推动产业提能升级、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生态化

实践“生态+发展+流量”综合价值多维再转化

高标准建设科创新城,一个新词“产业生态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产业生态化,是指在自然承载能力范围内,区域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耦合优化。”郫都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从产业结构上讲,主要是形成“研发母体—成果转换—生产销售”的耦合关系,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该负责人看来,郫都区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好的自然本底和创新基因。郫都区八河汇流、林盘众多、遥望雪山,生态优势独特。同时,郫都区已经具备了创新人才、创新母体和创新转换的基础,创新基因浓厚。在下一步规划中将更多地从生态产业化角度出发,打造根植于本地土壤的“创新生态雨林”。

科创新城规划中,将跨越成灌高速,协同古蜀文化望丛片区,使文旅产业与科创产业相结合、创新文化与古蜀文化相辉映。通过生态脉络联系城市空间,塑造新的活力载体。规划实现南北东西向的绿廊全面贯通,整个新城就是一个大公园。特别是南北向串联望丛祠与菁蓉湖的大绿廊,是串联古蜀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千年轴带。要打造山城斜映、四水环抱、十字中续的空间结构,实现城园绿野,无边蔓延。

引人注目的是,106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还纳入了71平方公里的乡村片区。依托林盘、绿道等生态载体,规划打造一批科创空间,引导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布局田园总部。从而打造一座水岸公园城市与高科技园区相依、科创势能与川西林盘融合,公园城市科创场景和乡村振兴科创场景交相辉映的科创新城。

以高品质公园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片区综合开发,实践“生态+发展+流量”综合价值多维再转化。郫都区在科创新城的建设中,将深化校院地企协同创新,推动科创要素加速汇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科创人才加速汇集,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引领新城高质量发展。

郫都区新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打造环高校经济圈。依托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优势学科,规划建设高校产业园、大学生科技园、未来社区等。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未来科技新领域、新方向,加快建设国盾融合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强新城科技创新策源基础和硬核力量。三是丰富科创应用场景。围绕“一心一廊”布局科技馆、数字商业示范街区、城市未来实验室等科技展示、体验和消费场景,积极争取承办世界科幻大会,实现科创生产和消费双向赋能、同步升级。不断增强科创新城对人才的凝聚力和承载力。

厚积薄发、跨越赶超。郫都区开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