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隆尧捐献给任县的这块碑成为史料馆镇馆之宝

原标题:隆尧捐献给任县的这块碑成为史料馆镇馆之宝

在任县地税局院内,竖立着一块有着沧桑容颜、斑痕累累的青石碑——差瑶(chà yáo)碑。这块碑也被当地地税干部称为税收史料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差徭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立,原立于隆尧县泽畔村,碑为青石质,高1.8米,宽0.65米,碑中记载了清政府对该村每年应缴钱粮的具体数目,是研究清代差徭制度的重要史料。石碑因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碑文已无法辨认。但《隆尧文物志》上记载下了碑文的主要内容。

据任县地税干部查找有关资料考证,当时立碑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解决南北泽畔两村差徭的多寡不均或是防止基层差徭征收人员的私自加征问题,所以要核定每年的差徭定额,立碑公示,以解决争端、防私止弊。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纳税公开或村务公开的性质。

碑文中差徭的名目,通过查找资料,有些可以知道其大致意思,比如:“号草”是指监狱里供犯人用的铺草,而且是以实物征收的。“院考”可能是指“院试”,也就是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此处的“院考”可能是向百姓摊派的院考的考务费用。“府修、车马”可能是修缮府衙、供养官府用车马的费用。“腾录生”可能是指官府聘用的一些从事文字抄录工作的非公职人员的费用。据有关资料说,清代的科举考试,考生的答卷不能直接送主考官阅卷,要经过官方的抄录人员抄录后送主考官,以防辨认字体作弊。这种抄录试卷的工作,可能就是腾录生的工作内容之一。其他像“芝麻银、鞘木”目前尚不明所指是何物何事。

立碑的时间,可以确认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上浣,即二月上旬。古代官衙十天一休,给官员浣洗沐浴的时间,所以十天称一浣。

差徭碑能够被任县地税局税收史料陈列馆收藏,还颇费了一段周折。2010年在史料馆筹建初期,邀请到了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济桥来指导。当时,他正在隆尧县主持唐祖陵勘探工作,他提供了隆尧县现存有清朝差徭碑这一线索。之后,地税干部四处查找石碑的下落。几经周折,终于在隆尧县泽畔村一个小商店门前找到了这块石碑。当时看到这块碑时,使在场的人员都大吃一惊,石碑横躺在两个石块上,完全成了村民们的实用用具。更让人惋惜的是,村民在碑上用电锯刻上了一个占碑体面积三分之一大的棋盘。不仅如此,据村民讲,这上边还杀过猪、羊,和过水泥,既是餐桌又是棋桌,至于上边记载的什么,有什么价值,从来没人过问。当地税干部向村委会人员讲明了碑的价值和建税史馆征集文物的意图后,村委会经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将石碑捐献给史料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