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159天——走进南杨家庄村

原标题: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159天——走进南杨家庄村

3月20日,水系调研组来到安邑办南杨家庄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范红卫以及部分当地村民一同参与了调研。

历史上的南杨家庄是潞盐南运的重要通道。盐运贸易的勃兴助推了周边村落的崛起,而南杨家庄就是其中的一个。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渊源,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村子就非常富裕,有“小香港”之称。

“虞坂古盐道事实上是从我们村里穿过去的,是必经之路,盐商们推着独轮车从庙村过来之后,要在这里交易,或者歇一歇就准备上山去河南贩盐。所以,当年这里就是一个潞盐外运的重要集散地和交通要道,特别红火,繁盛程度从当时村里比比皆是的各种庙宇建筑就能窥见一斑。”范红卫说,事实上,南杨家庄村曾有一个带有厚重文化意味的名字——韩信城。说是城,是因为这个村子就跟城堡一样,它处在一个山谷地带,两边都是山,当年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气势颇为壮观。

现在的南杨家庄村地处盐湖大道以南,毗邻安东路与庙村相连,交通便利。该村目前共有居民1450人、400余户,耕地面积2000余亩,滩地2000余亩,其中水浇地1200余亩。范红卫说,原来村里有不到5000亩土地,现在剩下不到2000亩,这剩下的近2000亩还涉及正在建设的鸭子池湿地公园,如果不算被征走的土地,村里基本上就没有能用的耕地了。

南杨家庄人的吃水历史比较曲折。

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村民一直吃自己家打的浅井水。这样的井水,含氟量相当大,脸色黄,牙齿黄,是那一代人的显著特征。

鸭子池在南杨家庄村的西南方向,汤里滩在东南方向,都不太远。正因为有这两个水域的滋养,这里的地下水位比较浅,最初村里打井,一米多就能见水。即便是天旱的时候,打四五米深也能出水。到了雨季,水量充沛,用扁担挂上水桶,就能直接把水舀上来。范红卫说,水挺多,但特别咸。不过,祖祖辈辈吃惯了,也没有办法。

1986年,在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邢运虎的张罗下,临近的“盐化”提供了资金支持,村里在东郭买了一口水井,专供本村村民吃。水井距离村里有8里路,于是就埋了一根长长的水管把水引过来,又在村里的最高点建了一个大水池。东郭的水被抽到了池子里,池子下面安了一个水龙头。村民各家各户就挑着扁担到这里接水吃。后来,输水的管道老化了,村集体没有资金维修,管道就废弃了,东郭的水井也就用不上了。没办法,村民就开上三轮蹦蹦车,拿上50斤容量的塑料水壶到东郭去拉水,一桶5毛钱。这样买水吃的日子,南杨家庄村民过了有七八年。

2003年,农村供水工程启动之后,政府在东郭的界村打了一眼深井,引了一条主管道,供应周边各个村落吃水。南杨家庄村抓住机会,拿出20余万元从主管道上给村里引了专门的分管道。直到那时候,家家户户才正式用上了既方便质量又高的自来水,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去年,界村的水井水位开始下降,现在改用来自泗交的水了。管道还是那个管道,只是水源地发生了变化。

1950年的时候,汤里滩的水一直都是满的。村在低处,滩在高处,风一刮,水就啪啪地被拍打过来漫到地面上。所以,村里当时会经常到处冒水,拦水的大坝也一度被加高。

在鸭子池一隅,我们看到了一通高高矗立的抗洪保盐池纪念碑。据碑文记载,此碑是为1958年7月在保卫盐池与洪水搏斗中光荣牺牲的兰俊杰、李福田、姜一孝三名同志而敬立,落款单位是山西省地方国营运城盐业化工局。当年,姚暹渠的南堤被洪水冲开了一个大决口,湍急的洪水一倾而入盐池。这通碑纪念的就是在抗洪抢险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当地的老村民对于那次洪水都印象深刻。这次洪水对于南杨家庄村影响巨大——整个村都不能住了。特别是靠南的房子都泡在了水里。所以,当时靠近滩里的部分住户就搬到了高处的崖上,还有一部分住户大概有200人搬到了现在的新庄村(新庄村目前已被并入西里庄村),这部分人占到当时全村居民的近三分之一。

搬到新庄的就回不来了,住到山头上的也下不来了。后来,随着村里人口的持续增加,村委会又慢慢在洪水退去的老村开始划院基,逐步建设,过去的老村就成了现在的新村。

今年80岁的村民刘运昌说,紧挨汤里滩的大坝跟前,有一个黑龙潭。他说,当年的黑龙潭深不见底,水都是黑的,用几根芦苇接到一起往下捅,总也捅不到底。黑龙潭旁还有个龙王庙。如今,这里新建了凉亭,栽植了花木,经常有人在这里垂钓放松。村里还有一座“乾隆四十年翻修”的古戏台,建筑风格颇有元代味道,保存得相对完整。

靠山吃山,靠滩吃滩。过去,南杨家庄有一种十分紧俏的商品——芦席。因为鸭子池里长着成片的芦苇,村民就把它制成了盖房用的芦席。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样的芦席特别吃香,最贵的时候一块钱只能买二斤半芦席,而且经常供不应求。谁家想盖房,还得托亲戚找货源,排上队才能买到。当时,三路里等周边乡镇用的都是南杨家庄的芦席。

改革开放以后,南方的芦席进入北方市场,芦席就越来越便宜。到了1990年左右,预制板开始大量使用,南杨家庄的芦席就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当时村里的主要农作物已经成了棉花、玉米。2002年左右,村里还首次尝试栽了几百亩冬枣,因为它适合这里大片的盐碱地。

新中国成立之前,南杨家庄村几乎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土地,能否种地完全看汤里滩和鸭子池是否被水淹。新中国成立之后,任村、西里庄、芦子沟等周边村落,每个村给南杨家庄村调拨了一点土地。现在,村民种的作物大多是冬枣、玉米和小麦。可是,就是承载这些作物的仅有的一点土地,也面临被征收或者被水淹的情况。事实上,去年往汤里滩放的水,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去。

从樊村水库一路过来的官道河,从南杨家庄的东北方向流向鸭子池。这条规划中的河道流经村子的路程约有1200米。刘运昌过去曾承包了别人家70多亩土地。据他介绍,有十来八年,天总是旱得厉害。他就自己打井,要打十四五米深。

范红卫说,村里的排水是个问题。整个村是南边低北边高,所以不存在内涝的问题,因为水出了村就留向了鸭子池。只是现在没有正经的排水道,雨水、生活污水都是顺着地势向下自流。“现在还能往鸭子池里排,等鸭子池项目完工后,怕就不能随便往里排了。纯雨水还好说,就怕夹杂生活污水或者巷道里的垃圾,到那时候,怎么办?往哪里排?是个大问题。”范红卫说,他想着能不能向水利部门争取一些资金,在村南建一个化粪池,把污水通过化粪池净化之后再排入鸭子池。

村民周进喜说,这么多年,村里地下水的水质没有变,但水位上升了。这是因为从2010年开始,城东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往鸭子池这边排过来。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污水处理厂根本就处理不过来,污水和中水就都顺着大壕任意流,直接就排了过来,一下就把滩给淹了。最近连续几年,每年都淹。原来干旱的时候,鸭子池里就没有水,塑料袋、芦苇等也没人清理。一下雨,水道就不畅通了,很容易就把百姓的地淹了。现在滩里有了水,附近的水位就跟着上升了。

鸭子池的明渠窄、浅,平常不下雨的时候,水自然就排走了。雨量一增加,水就会溢到老百姓的地里。一是造成老百姓的庄稼时常种不成,再一个就是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这就是这么多年水位一直降不下去的原因。“你看看,现在冬枣地里还有水呢。”周进喜说。

据介绍,改造之后,村里现在大都用的是水冲式厕所,产生的茅粪定期抽走作为肥料拉到地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每户每月用水量是六七吨。而水价已经从去年的每吨2.5元涨到了现在的每吨4元。

谈及发展的困惑,范红卫说,村里像三五百亩也不等着租也不怕被淹的土地就没有。现在汤里滩剩下不到1500亩的滩地,因为去年的大雨漫灌,到现在为止都不能种,棉花、玉米、枣树都死在了里面。鸭子池范围的地也被征收了。南杨家庄被夹在一个山谷里,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出路在哪里?范红卫说,他在等鸭子池项目开发到位后,看能不能把村里多余的土地让给政府,然后由政府划拨一块土地给村里建一个小区,实现整体搬迁。

近几年,随着东部生态新区的发展,南杨家庄村顺势而为,主导产业瞄准了土建施工。目前,村里有大型装载机五部、大型挖掘机六部、装载运输翻斗车和小型货运车八部、机动三轮车三部。除此之外,村里还多方沟通,安排剩余劳动力到运城学院、运城工商局、外滩首府小区、河东街延长线进行保洁、苗木管理等工作,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提高。村里共有大小车辆60余部,80%居民家里盖起了两三层楼房,家里电气化设施一应俱全。

离开南杨家庄时,鸭子池生态公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范红卫说,这个公园建好后,就在咱村家门口。虽然现在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相信,好日子还在后头!

张桐 朱润娇 薛吉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