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住这类主体至关重要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和国际形势变化,社会上难免出现一些焦虑情绪,担心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经过去。因此,为各类市场主体撑腰,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的关键所在。

稳市场主体就是稳就业

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亿户,比10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主要是民营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是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也是历年最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对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增强“双创”平台服务活力。对于新增就业人员,政府还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保障基本民生既要用力量力,更要用心,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民生问题联系着民情、民意甚至民心,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减税降费就是“放水养鱼”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要抓紧出台实施。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这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直接高效的纾困措施,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涵养税源、大力改进增值税制度的改革。

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相当于“放水养鱼”。有人担心,减税降费实施几年了,边际效应是不是已经递减了,也就是说作用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今年国家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等,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

减税降费看似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在做加法,因为今天退,明天可能就是增,今天减,明天可能就是加。从2013年国家实施增值税改革以来,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而财政收入不减反增,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元,增加了近一倍。因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了,效益增加了。正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通过减税降费,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政府要“十个做到、十个严禁”

当前,各类企业市场主体面临经营成本上升、需求收缩等多重压力。李克强总理强调,说破千言万语,不如干成实事一桩。“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关键是政府要说到做到,即“十个做到、十个严禁”。

“十个做到”:一是涉及企业的服务要一网通办;二是企业的诉求要一口受理、闭环办理;三是减税降费降成本的政策要顶格落实;四是要素配置、企业诉求要全力保障;五是对小微企业要优先支持;六是民营企业的竞争环境要更加公平;七是涉及企业的政策要精准透明、方便兑现;八是涉及企业的法治服务要保障有力;九是企业的投资项目要全程帮办;十是涉及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要“见底清零”。以真心真情、有求必应的态度服务企业发展,不断地增强市场预期、企业信心和发展活力。

“十个严禁”:一是严禁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企业的账款;二是严禁拒不履行合同、拒不兑现政策;三是严禁设置招投标隐形壁垒;四是严禁增加企业负担;五是严禁推行重大改革、落实重大政策时搞“一刀切”;六是严禁违法违规采取强制措施;七是严禁政策执行中滥用行政权力;八是严禁涉及企业的服务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九是严禁新官不理旧账;十是严禁党政干部与市场主体亲而不清、清而不亲。

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是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事项,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抓紧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聚焦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多措并举活跃市场主体,全力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聚力扩大市场主体规模,大力增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着力为市场主体提供保障,把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真正激发出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