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瑞士苏黎世飞上海浦东的LX188航班,在起飞前20分钟宣布取消。
200多位中国人瞬间崩溃。
为了搭乘这个航班,100多人从巴西飞了10多个小时抵达苏黎世。
还有100人则大多来自欧洲各地。
一个一切正常的航班,在最后一刻取消。唯一的理由,也许就是为浦东封控让路。
海外中国人回家的路,太坎坷了。
每周一班生命线
现在欧洲很多航空,每周只有一个航班飞往中国。像瑞士航空苏黎世到上海的航班,很多搭乘者,是南美、英国和申根各国的转机客,因为很多地方没有直达中国航班,或者直达航班停飞已经太久。
可以挤上每周唯一航班前往上海,现在根据使馆要求,需要在起飞出发地城市,提早七天、提早两天和提早12小时,进行多个核酸及血清检测,获得绿码后,才能到达最终直飞中国那个城市,比如说苏黎世。当天还要再次进行核酸及血清双检测,只有获得第二个绿码,才能登机飞赴中国。
所以,只要这中间出任何一个问题,就会成为滞留机场的人。国际航班的大多数乘客都是中国留学生。很多学生,已经房屋退租、信用卡销号,甚至也没有申根国签证,或签证已经到期,找不到任何一条回头路,上不了最后飞中国的航班,就只能成为机场的客人。
以往,曾经发生过因为与前一程的阳性客人在前后五排范围内,搭不上最后一程航班。那是在芬兰赫尔辛基。
也曾经发生过因为中转地核酸血清双检测报告到手时间过晚,导致最后一个绿码申请没有及时到手,航班不等人,到点就飞走了。那是在德国法兰克福。
还发生过航班取消,整飞机200位客人只能伤心欲绝。那是在奥地利维也纳。
平均花费好几万人民币的回家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大多数人遭遇这样坎坷,很少有人关注到,因为他们是小众。在中国的语言意境里,小众是必须为大众利益让路的人。
《陌生人溺水》封面图:
车应当为救众人而改道吗?
外国人看中国人
瑞士航空很倒霉,因为航班取消,很多乘客都把问题归咎于航空公司。航空公司再三解释了无权限更改落地地点。
做了无数困难的准备,最终功亏一篑,滞留中转地的城市机场。遭遇这种困苦,人很容易失态。失态的时候,就要接受欧洲人的眼神。
在欧洲大陆,中国人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分歧的。他们可以是尊贵品牌的大量采购者,是各大机场最实力的血拼人群,但他们也是中国泡面的主力消费者。
他们是各所大学最爱的聪明多金的学子,但他们也是老师抱怨最不活跃、最寡言的学生。
他们是最多戴口罩、穿“大白”的人,但他们也是恣意活跃在消费场所的一些人。
因为防疫,中国每年去欧洲的旅客从千万计,变成了现在的涓涓细流,欧洲人印象里的旅游主力、购物主力消失了,街头高声说话的一群人少见了,只剩下各个航空每周一飞机的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各大航空每周一班飞向中国,维持着一个最小的往来。按照这些往来的估算,中国搭乘国际航线的客人,应当已经较2019年缩减了95%以上。
欧洲航线近期接二连三取消,虽然不会影响到中国孩子欧洲留学的选择,但是,毕竟新媒体时代,每个当事人都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会影响在世界各地生活的移民中国人。当然,机场的遭遇也在影响外国人。
欧洲已经全开放
虽然还有中国人叙事中的病毒肆虐,虽然事实上感染病毒发病者每个地方数字都很惊人,但是欧洲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向全民免疫。在中国人看起来,就是让奥米克隆呼啸掠过,绝大多数人都得一遍这个大号重感冒。
在英国,任何预防、隔离措施已经完全取消。海关进关,对所有旅客已经不再区分是否来自疫情较重的国家,取消了实行一年多的入关居家或酒店隔离观察。在英国生活,你也许会中招,但是你照样可以外出吃饭、散步,公共场所已经完全没有带口罩的要求。甚至目前刚刚开始兴起的核酸阳性抗原筛查自测包,医疗机构也不再免费派发,你如果需要,可以自己花钱在药店购买。
周围的人,不断在得病,但是整个社会就当这件事根本不存在。在这种氛围中,95%的中国人也都该活动就活动,入乡随俗了。
随着一场疫情,中外的文化差异终于推到了我们面前。在我看来,那是一连串的选择题:
保护弱者优先,还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尊重个体自由,还是更多规范约束集体主义。
自己承担责任,还是组织承担更多责任。
危机流程管控,还是现场指挥现场落实。
......
一场疫情之后,留下很多思考点:
人和人相互理解,尤其是跨文化的理解,其实是很困难的。
人和人相互包容,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其实是很困难的。
人和人相互交流,就是努力以类似的语言探讨同一个世界,最终大多走向不同频道。
文明只有表达出更加高尚的宽容,才能恩泽天下。
一个默默被取消的航班,谁也找不到可以被说服的彼此。
小贴士
扫码加入
2022年第二批新房俱乐部
你“在看”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