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红尾副鳅科普

原标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红尾副鳅科普

鱼类科普——红尾副鳅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红尾副鳅

拉丁学名:Paracobitis variegatus(Sauvage et Dabry)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鲤形目

科:鳅科

亚科:条鳅亚科

属:副鳅属

分布区域:汉江支流源流及堵河、长江支流沿渡河,金沙江、南盘江、渭河水系

形态特征

体细长,前段呈圆形,尾柄侧扁。吻锥形。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口裂弧形。须3对,中等长。鳃孔小。侧线完全。尾柄的上、下缘有发达的皮褶棱。背鳍小,胸鳍位置低,椭圆形,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稍后,臀鳍小,尾鳍圆形,中央微凹入。背部呈灰褐色,杂有一规则的斑纹,体侧黄褐色,有15~17条深褐色条纹,在体后段的较前段的条纹更明显,腹面浅黄色,尾鳍鲜红色,其它各鳍浅黄色。体前半部裸露无鳞,后半部具细鳞。上颌中央具一齿状突起。须3对。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3.5~47%。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位于背鳍第一根。

红尾副鳅有3对耳石,微耳石位于前耳骨背面后外侧的凹窝内,基枕骨两侧的纵沟内各有1个星耳石和矢耳石。红尾副鳅的矢耳石呈长棒形,极脆易碎裂,不适合鉴定年龄。打磨后的耳石检测显示,微耳石和星耳石均具有年轮标志。在解剖镜下观察时,打磨后的耳石上显示宽窄交替的环纹,部分环纹相交。

生活习性

红尾副鳅平时喜栖息在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洄水湾。常以下颌发达的角质边缘在岩石上刮取食物。但肠管里食物出现较多的仍是昆虫幼虫(蜉蝣目、襀翅目、鞘翅目等幼虫)。其个体虽小但产区的天然种群数量多,且肉质细嫩,为当地常见的小型食用鱼。

红尾副鳅是一种小型底栖性鱼类,喜集群,常生活在山区溪流,水质清澈、无污染、有砂或石砾的河流中。驯养过程中鱼常聚集到隐蔽物下,畏光,多在夜间活动。

生殖力

雄性体长、体重的均值分别为10.17cm和6.43 g;雌性体长、体重的均值分别为10.14 cm和6.77g,Ⅳ期卵巢性成熟系数13.80%~28.18%,平均为20.30%。成熟的精巢左右各一,呈白色的长囊状,卵巢则左右相连为一整体,将消化道包围。

地理分布

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tus)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和南盘江水系的上游。其背鳍分枝鳍条数目、前鼻孔的形态、头部斑纹、须的长度和前躯的被鳞程度等特征均表明红尾副鳅已分化为两个亚种。两个亚种的分布在地理上是相互隔离的:红尾副鳅指名亚种(P.variegatus variegatus)的分布范围限于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而新亚种长鳍副鳅(P.variegatus longidorsalis)则仅分布于南盘江的上游。亚种的分化可能与晚更新世时滇东高原的急剧抬升有关。

图文:来源于网络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科教宣传科

编辑发布:西部移动传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