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珠市口东大街

原标题:珠市口东大街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珠市口东大街位于东城区西南部,老崇文区的西北;东西走向,东起崇文门外大街、与广渠门内大街相连,西至前门大街、与珠市口西大街相通,长1880米;因位于珠市口以东而得名。珠市口属于前门商圈的一部分,是老北京外城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段之一。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位于北京的南中轴线上,往北到大栅栏儿、前门、直入内城;往南是天坛、天桥、先农坛、一直到永定门,东通广渠门、西通广安门,都可以出城。如此重要的一个四通八达的路口,又是街市,想不繁华都难。

不过珠市口并不是珠宝市场,而是生猪市场,叫“猪市口”,明代就已形成。明朝初期还没有外城呢,这块儿算郊区,后来加筑外城以后人口也不多,颇为荒凉;猪市往西是骡马市、即今骡马市大街,牲畜市场设在离都城正门如此之近的地方,与此不无关系。直到清乾隆年间,有一回乾隆去天坛祭天,途经此地觉得臭气熏天,一问才知道是生猪市场(这种市场的味道好闻才怪)。他觉得离正阳门太近了,每年祭天、祭祀先农、太岁,皇帝和仪仗队伍每年至少从这里过三回(这还不算去南海子游猎),不但气味难闻,而且道路肮脏实在不便,于是下令将生猪市场挪走。此后这里空余猪市口之名,可乾隆仍然不满意,认为叫“猪市”实在不雅,由此才改成珠市口。加上清朝实行旗民分居制度,汉人都被赶出内城,就连汉官也只能住在外城;这一带人口渐多,牲畜市场再设置于此也确实不合适了。

珠市口东大街也是形成于明朝,但那会儿不这么叫,称东三里河及西三里河,属正东坊。此三里河就是现在的三里河公园,其实这里最早是高粱河故道,明朝正统年间修筑城墙、城楼、护城河的时候,将此开挖成泄水河。《京师坊巷志稿》中便说:“言城南三里河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阳门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嘉靖年间加筑外城后,三里河废、逐渐成街,名称沿用河道之名。清乾隆年间,此段称为小市街和三里河街。宣统年间称东珠市口、三里河、东柳树井;东柳树井即今珠市口大街东段,因路旁有一口水井,井边种植一棵柳树而得名。因今珠市口西大街上也有一模一样的格局,为了区分才冠以方位,分称东、西柳树井。

到了民国以后,该街又分成了四段,自西向东分称东珠市口、三里河、平乐园、东柳树井。这个平乐园跟朝阳平乐园没关系,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私人园林,此地为园亭遗址,是谁建的不知道,清末时废;河泊厂西巷也曾因此叫过平乐胡同。民国36年(1947)自东八角胡同南口至河泊厂西巷又称平乐园大街。解放后,1965年北京大规模整顿地名,因其位于珠市口以东,故将各段合并,统称为珠市口东大街;同时将德寿夹道、过街楼、北大院并入。实际明朝加筑外城以后,今两广路、即从广渠门到广安门之间的道路就已经形成了,俗称南大街;珠市口东大街是“南大街”的一部分。

早先在珠市口东大街东口附近,有座古刹叫大慈悲庵,民国初年时酒业公会就驻在庵内。街南有个“恩成公”盐柜,相当于盐业总会。也就是说当时全市的官盐、官酒都被珠市口东大街控制着。刚才提到了清朝的旗民分居,不管是汉民还是汉官,住城里也只能是外城。官员士大夫们会尽量的离城近,贩夫走卒、市井百姓则靠外,于是形成了“道儿南、道儿北”之说。道儿南是平民区,道儿北是富(官)人区,就连“娱乐业”的档次都不一样。道儿南多撂地演出、戏棚和窑子、暗娼,道儿北则是戏楼、茶楼、八大胡同、清吟小班儿。

那种行业就不说了,单说从艺的人,民间艺人只能在道儿南(天桥)撂地、视为市井文化,要想从事高雅艺术、说白了就是被文人士子接受,必须能够走进道儿北的高档演出场所;也就是说“道儿南、道儿北”成了从艺者由民间艺人向艺术家过渡的“鱼跃之龙门”;侯宝林、小白玉霜等老艺术家就是从天桥的小有名气,到珠市口北戏楼里名满京城的。这条所谓的“道儿”,其实就是指珠市口东大街与珠市口西大街。20223月,珠市口东大街入选了第一批街巷胡同类《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