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菲律宾蛤仔室内育苗技术探讨

菲律宾蛤仔室内育苗技术探讨

菲律宾蛤仔室内育苗技术探讨

代红梅等

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俗称花蛤,是重要的滩涂浅海经济贝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加工食用方便,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喜爱。菲律宾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之一,也是我国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其年养殖产量可达300多万t。随着养殖和采捕技术的提高,贝类养殖区域正在由滩涂向浅海不断扩展。目前制约蛤仔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是苗种不足,北方(辽宁省、山东省)养殖生产所用苗种主要从南方(福建省)购买。由于海水环境因子多变以及设施设备不完善等因素,北方地区苗种生产能力还很不稳定,因此有必要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不断完善苗种生产技术工艺,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笔者于2020年~202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进行了菲律宾蛤仔室内工厂化生产性育苗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施设备

(一)培育间

培育水体共1000m3,设水泥培育池40个,每池有效水体25m3,池底面积20m 2 ,有效水深1.25m,培育池一端上部设内径110mm注水管1个,另一端底部设相同内径排水管1个,池底均匀分布70目散气石10个。室内光照强度在1000Lux以下。

(二)饵料间

用钢管、塑料布、遮阳网等搭建临时性简易饵料室,光照强度较强时约为5000Lux~6000Lux,室温在15℃~40℃。一级培养用5L三角烧瓶和20L塑料饮水桶,二级培养用25L和50L半透明塑料桶,三级培养用1m3和3m3白色圆柱形塑料槽,培养器总容积约40m3。

(三)供水系统

蓄水池塘面积约9000m 2 ,水深3m左右,大潮期间可由闸门纳水,大潮小潮中间可利用柴油机抽水。蓄水池内设有2台潜水泵用于向培育间进水,流量分别为150m3/h和50m3/h,另配备直径2.5m铁质砂滤罐1台,调温用深水井1口,换热器1台。池塘海水较浑浊,含有大量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经砂滤后透明度在30cm~50cm,盐度在18~21,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温达到28℃~33℃,经换热器降温后为24℃~26℃。

二、操作方法

(一)亲贝

1.亲贝选择

6月~8月先后从大连市和营口市购入亲贝约500kg,分别采捕自滩涂和浅海。购买时需对亲贝进行性腺发育程度和肥满度初查筛选,检验方法是将亲贝贝壳打开,切开软体部用肉眼观察,性腺较厚即表明怀卵量较大,当性腺呈流体状且镜检见精子活跃、卵子离散、卵形规整即发育成熟,入场后1d~2d即可产卵。除性成熟度外还要考察亲贝的规格、活力、体形、色泽、纹理等性状。

2.亲贝处理

亲贝采用干运法运至养殖场。以保温箱、编织袋等容器包装,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风吹、日晒、雨淋、温差过大等,高温天气应采取加冰等降温措施,将温度调控在15℃~20℃。亲贝入场后首先挑除伤病贝及杂物,再用水泵冲洗干净,在清水中暂养几分钟后用20mg/L的高锰酸钾海水溶液消毒10min~15min,然后入池待产。如果2d~3d不能产卵应采取换水、倒池、投喂饵料等管理措施。

(二)采卵孵化

1.获取受精卵

亲贝开始采捕到运输进场大多已干露5h~10h以上,并有显著的温差,再经挑选、冲洗、消毒等刺激,性腺成熟度较好的亲贝通常可在入水后数小时或1d~2d产卵。如果镜检精卵已完全成熟但仍未见排放,可采用阴干、升温、流水等方式进行催产。

待产时将亲贝放入网箱或筐状容器,亲贝堆积厚度为3cm~4cm,亲贝密度调控在1kg/m3~1.5kg/m3,最好悬挂于池水中,并给予较大的充气量。

当发现精子密度较大池水很浑浊时,立即将亲贝移出放入其它池中。通常产卵时长在40min~60min。

2.孵化管理

孵化用海水经砂滤后再用300目网袋滤除敌害生物和杂质,按2mg/L~3mg/L投放EDTA-2Na络合重金属离子。受精卵密度调控在30个/mL~60个/mL,当受精卵密度较大、池水较浑浊时,采用虹吸法分池后添加新鲜海水,并用60目~100目抄网捞出水面的泡沫、黏液等杂物。连续充气,孵化前期适当搅动池水以免受精卵大量沉底,直至发展到原肠胚期不再下沉为止。

(三)幼体培育

1.幼体选育

孵化至D形幼虫后2h~3h开始选育,提前对各池幼体定量计数以决定如何分配。收苗网具为300目网筒,一端绑在孵化池排水管,另一端用细绳吊起。收苗时控制流速以免幼体损伤或流失,当网筒中幼体较多时应及时倒出,均匀分配到各培育池。当孵化水中敌害生物及杂质较多时,应用清水将幼体反复冲洗过滤后再放入培育池。

2.培育管理

幼 体 密 度 一 般 为 : 前 期 ( 选育后)13个/mL~15个/mL,中期(3d~4d后)8个/mL~10个/mL,后期(着底前)4个/mL~6个/mL。饵料以等边金藻为主,中后期或添加牟氏角毛藻,每日投喂2次,根据实际情况投喂,日投喂量较多时为0.5휐 4 cell/mL~1.0휐 4 cell/mL,海水中自然饵料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每3d~4d倒池一次,当日加水2/3,次日添满,第3d后换水1/2~2/3,结合换水倒池调整幼体密度,随着幼体生长所用网具由300目改为260目和200目。培育期间连续充气。

(四)稚贝培育

1.变态期管理

为减少工作量不用砂质附着基,仅采用少量海泥(100g/m 3 )让匍匐幼体直接附着于池底。着底后2d~3d倒池,将浮游幼体与着底幼体及稚贝分开培育,用水泵冲出着底幼体和稚贝,用60目筛网滤除较大杂物,再用200目筛网滤除细小杂质和敌害生物,然后采用漂洗法漂除60目与200目中间的空壳及其它杂质,经药浴后按30g/m 2 ~50g/m 2 密度均匀泼洒到新池。

2.稚贝培育

初期投喂以人工培养的单胞藻饵料为主,逐渐转为以海水中天然浮游生物为主,注意调控饵料数量,不可过少或过多。池内水深通常在50cm~80cm,视水色和透明度决定换水频率和换水量。培育密度随稚贝生长而变化,稚贝平均壳长300%u3BCm,30g/m 2 ~50g/m 2 ;稚贝平均壳长1000%u3BCm,150g/m 2 ~200g/m 2 ;稚贝平均壳长2000%u3BCm,300g/m 2 ~400g/m 2 。视池底敌害生物和其它杂物多少以及稚贝健康状况决定是否倒池,通常5d~10d倒池一次。在倒池过程中对稚贝进行清洗、药浴、生长速度测定、放养密度调整、不同规格分离等管理操作。倒池前向池中泼洒经消毒处理的海泥1kg~2kg。当稚贝壳长2mm~3mm以上时可出池移到室外池塘中进行中间育成。

(五)育苗水管理

1.水质调控

池塘纳水选在大潮满潮时进行,避开污物较多的潮头水,并考虑水源的温度和盐度。育苗前一周左右用漂白粉对池塘海水消毒,海水中有效氯浓度在20mg/L左右。育苗期间池塘纳水做到少量多次,防止水质变化过大。纳水后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杀菌,用量为0.5mg/L~1mg/L。培育池加水时用较细密筛绢网过滤,以减少有害生物及其它杂物进入培育池。池塘水温偏低时选择下午用水,水温偏高时选择早晨用水,必要时利用井水通过换热器降温。

2.自然饵料调控

每天观察池塘水色和透明度,适时镜检观察水样,了解水中藻相和饵料生物密度。通过向池塘投放硅藻营养盐促进硅藻类饵料繁殖,当池塘内生物量过大或有害生物太多时则通过换水进行调节。

三、生产效果

(一)产卵与孵化

2021年由于饵料设施规模小,所以育苗生产分批次进行。从7月19日至9月18日先后5次购入亲贝,均在入池8h~12h开始产卵,且在40min~60min结束。怀卵量较高的2批亲贝平均产卵量分别为6000万粒/kg和8500万粒/kg左右,体重17g左右的雌贝平均产卵量为250万粒左右。在水温25℃~26℃条件下经18h~20h孵化至D形幼虫。孵化率为80%~90%,共计获得D形幼虫近300亿粒。

(二)幼体生长存活

1.个体生长

受精卵直径60%u3BCm左右,刚孵出的D形幼虫壳长90%u3BCm~95%u3BCm,壳高约70%u3BCm~75%u3BCm。前3d~4d日生长10%u3BCm~15%u3BCm,第4d~6d(壳长140%u3BCm~190%u3BCm)日生长20%u3BCm~25%u3BCm,以后迅速减慢(见图1),第8d~10d达到最大值200%u3BCm~230%u3BCm,并开始着底变态。着底后2d~3d发育成稚贝。匍匐幼体最小个体壳长170%u3BCm~180%u3BCm,壳高165%u3BCm~170%u3BCm,最大个体壳长220%u3BCm~240%u3BCm,壳高210%u3BCm~230%u3BCm。由于个体间发育速度不齐,每批幼体的着底变态过程均持续5d~7d。表1为2021年第二批幼体生长测定结果。

表1 2021年第二批幼体生长测定结果

图1 菲律宾蛤仔幼体生长曲线

2.存活率与变态率

从 D 形 幼 虫 到 后 期 壳 顶 幼 体(170%u3BCm~180%u3BCm)的存活率为50%~60%,减耗部分包括自然死亡、换水倒池造成的机械损伤和流失,以及倒池时搁浅于池底的个体。由于池底浮泥较多,因此搁浅的幼体不易收集。从后期壳顶幼体到着底匍匐幼体的存活率达70%~90%,减耗部分主要是损伤和流失,自然死亡很少。从匍匐幼体到稚贝的变态率为50%~80%。每立方米水体育出壳长300%u3BCm~500%u3BCm的稚贝200万粒~300万粒。

四、讨论

(一)生产设施条件

在夏季进行蛤仔育苗生产往往遇到高温、低盐、水质恶化、敌害生物过多等问题,需要准备相应的对策。首先要选择具备相当规格和深度的蓄水池塘,该池塘不仅能够进行育苗用水的净化处理,还可通过人工肥水接种培养贝类饵料及有益微生物,可以预防大雨过后外海水盐度过低不能及时换水的问题。育苗车间最好有深井水,通过热交换器用于海水降温。

(二)亲贝选择标准

在水质肥沃、亲贝成活好的自然海区,选择性腺发育完全成熟的亲贝,入场即可产卵。尽量不采用车间促熟,避免亲贝因饵料不足导致促熟效果不理想,同时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耗费。由于各地海区水温不同,亲贝的性腺促熟时间有很大差异,要充分调查,谨慎选择。解剖亲贝见精卵呈流体状,镜检观察精子活跃,卵子离散、形状规则,表明其已经发育成熟,经运输和改变环境刺激即可产卵。亲贝用量视其性腺饱满度而定,若饱满度较高,以每1000m3育苗水体用200kg~300kg为宜。

(三)幼体稚贝饵料

金藻是蛤仔幼体的适宜饵料,易于摄食、易于消化、营养丰富,而且易大量培养。幼体培育过程中可以单独投喂金藻,也可先投喂金藻,3d~4d后再配合投喂扁藻、角毛藻、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等。稚贝期由于其摄食量迅速增大,且食物需求丰富多样,所以能很快转换为摄食海水中的天然饵料。

(四)海水理化因子

(五)初期稚贝管理

浮游期转为匍匐幼体时,适当投放海泥可以诱导变态。变态初期的稚贝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弱,易受敌害生物侵袭,且因自身分泌黏液导致其体表黏附污物,活动不便,易发生大量死亡。因此需要及时倒池清理。将稚贝充分冲洗筛选,除去敌害生物及其它杂物,经药浴后以较低密度放入新鲜海水培养,水深不宜太大,适当投放消毒过的海泥。

(六)贝苗出池时机

稚贝出池后首先放入池塘进行中间育成,3个~4个月后再移至滩涂或浅海进行养成。若出池过早由于稚贝规格小埋栖能力弱,易被敌害侵袭,出池过晚则培养成本太高,而且池内培育制约稚贝生长。综合考量通常在室内培养2个月左右,稚贝长到壳长2mm~3mm(100万粒/kg~200万粒/kg)(砂粒苗)时转入池塘暂养,以待出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