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聚焦」记录城市发展,展现时代变迁——72岁画家笔下的贵州

原标题:「聚焦」记录城市发展,展现时代变迁——72岁画家笔下的贵州

「聚焦」记录城市发展,展现时代变迁——72岁画家笔下的贵州

贵阳72岁知名油画家王忠弟自幼喜画,注重写生,从1954年迷上了画画,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画到了现在。

其作品刻画入微的记录了贵阳火车站、甲秀楼、河滨公园等各类城市地标,展现了各个年代的贵州山水风光、人文风情,多角度记录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王忠弟曾于1985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8年获贵州省自学成才奖,1989年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1990年编入《中国美术年鉴》,1992年编入《中国美术辞典》,各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并屡屡获奖。

近日,记者采访了王忠弟,了解他这一生的绘画故事。通过他的画作,看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观山湖公园(金华湖)

展现最美家乡风光

他52年绘制上千幅作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我们身边的城市乡村、风土人情都在发生变化,以往的“地标建筑”被如今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很多老街旧巷也已经被人们渐渐淡忘,但总有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时代流逝下的点滴变化。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忠弟老人,看看52年间,他是如何用交通工具、建筑楼宇、风土人情等上千幅作品留下时代烙印、变化发展的吧。

铁路美工变身知名油画家 只想记录点滴变化

1970年贵阳铁路分局对外招聘美工人员,初中毕业后当了两年知青的王忠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报考应聘,最终如愿顺利留在了贵阳火车站,然而,与铁路系统的结缘仅仅是开始,这一干就是40年的时间。

王忠弟说,进入贵阳火车站工作后,他总喜欢随笔画下贵阳站的一切,大到火车、站台,小到草木、旅客。几十年间,他手中的画笔对于火车站及周边的描绘从未停止过,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画到高铁,这期间,他的画笔下不仅记录了贵州首条高铁开通的经典时刻,也有贵广高铁穿梭于贵州山水、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

王忠弟画火车。

令王忠弟最为难忘的就是,刚入职的那些年,颜料、画布都非常难买,可以说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对此,他和一众志同道合的友人,不是分工合作自制油画布,就是乘车前往外地四处采买颜料,尤其是去寻找当时极度稀缺的白色颜料。

“相比之下,现在的年轻人条件太好了,发达的网络、花样繁多的画展等都是我们当年遥不可及的平台,纵观下来,他们的基本功都不错,唯一的建议是希望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多走进自然、社会观察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索出自己的风格,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谈及对后辈们的建议时,王忠弟直言道。

七旬高龄坚持写生 变化发展令其惊叹

近日一早,年过七旬的王忠弟,从现居处花果园早早起床出门,乘坐“花果园——绿色未来”区间快巴专线,直达观山湖公园。到达目的地后,凭借绘制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写生作品《金华湖》,很快找到了如今已经变成“网红”地标的彩虹桥。

横跨公园的弓形大桥、远处林立的高楼、重新修葺的人行步道……阵阵春风吹过,王忠弟席地而坐,拿出随身携带的绘画工具箱,开启了时隔50年的又一次故地写生,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又有更多的变化,需要他从新作品中来进行真实再现了。

“这次重返故地写生,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包括便利的交通、城市建设的发展,与自然风光的重新融合,看着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真是令人感叹如今贵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王忠弟说,想当年,他和友人一起骑自行车数小时,才来到此处进行写生,而今坐上专线公交个把小时就能直达,对比之下,真是省时省心不少;此外,当年这里尚未得到开发,极目望去只有广阔的湖面与远处的山峰林立,其中尽是自然之美,而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元素融入其中,毫无违和感之余,也凸显了这些年家乡发展变迁的巨大便利。

“我能画多久不知道,但只要腿脚还灵便,就会一直画下去。”

1997年创作的代表作《笛声万里关山路》。

自幼喜画着迷火车 自学成才确立风格

王忠弟,四川广安人,1950年生于贵阳,自幼喜画、注重写生,4岁起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受时代限制一直没机会接受正规美术教育,凭借一腔虔诚热情与坚定信念,十多年间与自然朝夕相处、心物交流,逐步确定了自有特色的油画创作手法。

“如今的青少年系统学习绘画的条件,真是我们那代人无法想象且非常羡慕的,当年之于我来说,没有这些良好的辅助条件,仅仅凭着对绘画的一腔虔诚喜爱,在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帮助下,通过有限机会走进文化、艺术馆体验学习,就是最大的帮助了。”

王忠弟告诉记者,学画之路道阻且长,更多的都是一种“自我修炼”,不过,在那段日子里,也让他找到了绘画之路上的第一位导师,即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的希施金,其创作的风景油画让他倾心不已,遂用相近的手法依样画葫芦创作了大量油画和素描写生,也基本奠定了后来自身的油画道路及手法。

记者了解到,在各类题材中,王忠弟还特别着迷火车,但由于当时不能进行写生,他就利用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凭借记忆去画,一来一回间,熟能生巧的创作了不少关于火车的相关作品,正是如此,也为其后来能够供职于铁路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熟悉王忠弟的人都说,他的画始终坚守自己的风格,有很强的写实与空灵感,同时,通过对光线、表情、地貌等细节去延展,每幅作品都显得细腻独特。对此,他也有着自己的补充,虽说风格可以延续固定,但用画笔记录下来的点滴却是一直在变的,这也是其乐在其中,坚持创作至今的关键所在。

成名作《山花》。

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

记者了解到,王忠弟曾进修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8年获贵州省自学成才奖,1989年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1990年编入《中国美术年鉴》,1992年编入《中国美木辞典》。其作品多从自然淳朴的角度,表现贵州高原的风土人情,多次在各级报刊、画册上发表,并参加全国各级展览屡次获奖,同时,其后期的作品更趋于成熟,多幅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所收藏。

虽说作品屡屡获奖,但王忠弟多年来的心愿就是做个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我走过伟大祖国的许多地方,但还是钟情于故乡贵州。它神奇瑰丽、重山叠岭、山秀谷深、清雾缭绕。光线明媚多变,潇洒溪润穿行隐没其同,时及时境,更有清潭明湖沁人心脾。”

2008年创作的代表作《地戏》。

王忠弟说,在他眼中,坝子梯田、溶洞巨石,均美不胜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更是风情各异,朴实纯净······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物都使他深深着迷,迷恋于穿出云层的一缕阳光、水面上的一片涟漪,惊骇于叠嶂的山峦、深曲神秘的峡谷,醉心于沁润整个天空大地的雾霭与光明,正是因为走得愈多,愈被它们所感动。

“当你不再把绘画当成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时,个人的心境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的注意力还是会更多地放在享受生活与陪伴家人上。”谈及未来的打算,王忠弟说,能坚持至今,也离不开多年来身边家人们的有力支持,不过如今的他已经把绘画当成了兴趣爱好,更多的是想用难得的清闲时光,游览祖国各地山河的美好与变化。

如今年过古稀,绘画50余年,创作了上千幅包含交通工具、建筑楼宇、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他始终坚持绘画的初衷是发现美、展现美,不仅喜爱村民小寨的纯朴和谐,也喜爱那些未受喧嚣影响的市井习气,因为生活于他而言是丰富多彩的,同一种食物、现象,不同的性格、心境,都可以用不同的绘画手法来解释和表达,但愿能够静下心来,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

记者手记

交流中,王忠弟谈及这些年贵阳的发展变化,用了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情况,上世纪80年代时,为了给女儿更好的艺术教育,夫妻两人拿出多年积蓄3000元,购置了珠江牌钢琴。然而,琴买到了却遇到了运输的难题。

“当时的提琴点就在彭家湾附近,也就是现在繁华便利的花果园,但是当年这边确实属于郊区,运输道路也很颠簸,所以就从正义路的家附近,找了个板车去拖琴,没想到到地方一看,整个钢琴都是用木板包装的,摇都摇不动,更别说用板车运输了,最后还是找了一辆解放卡车,好几个人一起出力,才把这个大家伙搬回了家。”

王忠弟感叹道,想想当年运钢琴都这么费劲,如今的交通变化却是那么方便,真不敢想再过几十年,我们的身边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趁着现在还走得动,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绘画多记录一些身边的变化发展情况,留待后人进行对比、评述吧。

50年前贵阳啥模样?

快来看看老画家的画作

在王忠弟的笔下,那些关于老贵阳的描绘不在少数,火车站、青云路、河滨公园……这些人们印象中熟知的地标建筑,在50年前会是啥模样,今昔对比之下,这些城市记忆又是如何来展现时代变迁与社会风貌的?

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70年代,王忠弟实地描绘了包括火车站、青云路、河滨公园、沙冲路沿线等在内的近百幅油画作品,谈起今昔对比之时,也让他感叹良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绘画作品,从写实的记录中发现曾经的美好与如今的变化吧。

车站及周边:一组4幅作品记录当年赶车日常

左:上世纪70年代的火车站旁的公交公司、火车站进出站口、市民在火车站旁广场锻炼、火车站内部通行等情况。右:如今的火车站及周边情况。

往昔印象

公交车运行线路较少,没有中线的宽敞水泥路(只有1、2路车,运行站点基本未变,乘车大概5分钱);火车站前比较空旷(基本以自行车、步行为主,解放牌大卡车最常见);广场上多为穿着白色运动背心的市民,在此锻炼挥汗如雨,当年建筑普遍不高,最高建筑即为不远处的展览馆;车站内部有小路直达站台,放眼望去近处就是数段铁轨、呼啸而过的火车,远处则是山峰林立、平房田野镶嵌其中。

今朝变化

1、2、17、29、60、74、78、219路、专线快巴、空港巴士等,火车站前公交线路林立,已经达到近30条,可以直达贵阳市多个区域;火车站进出口处,多了便捷通行的地铁1号线,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周边道路宽敞、车道清晰,南来北往的各式车辆在这里有序运行;周边的高层建筑林立,展览馆(贵州省公共服务中心)已不再是最高建筑。

沙冲路、青云路:当年进城全靠“11路”

左:青云路及周边情况(画于上世纪70年代)。右:如今的青云路步行街、青云市集。

往昔印象

一组4幅画作,从跨河石桥、车辆通行、市民出行、建筑风格,写实地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的青云路及周边情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里面记录了“马车队”,不是现在人们熟知的那个农贸市场,而是真正用马车来进行运输货物的场所。

今朝变化

说起如今的青云路沿线,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经过提升改造华丽变身的步行街、美食聚集地,每日有南来北往的不少市民前来打卡,在这里不仅能吃到各类特色美食、感受便捷出行,还能从墙边的立绘中,感受这些年这条老街(路)的变化与发展。

·沙冲路进城方向·

往昔印象

主要通行道路为泥土路,周边多为平房与田地,交通工具并不发达,市民进城基本靠“11路”(走),当年在不远处的铁路桥上作画,视线非常好,最远可以一直看到兴关路口的位置。

今朝变化

鸿通城、火车站批发市场、铂尔曼酒店、二七路小吃街……重返故地,原先的铁路桥已经上不去了,只能就近在火车站批发市场人行天桥就地取景,如今这里地标建筑多样、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十分繁华,是贵阳市多年变迁的代表地之一。

左:河滨公园及周边情况(画于上世纪70年代)右:如今的河滨公园及周边。

往昔印象

作为贵阳人最常去的公园之一,50多年前的河滨公园大门基本未变,置身其中,沿着沿河步道向前,就是一排漂亮整齐的法国梧桐树,当年人们来此更多的是游览自然风光。

今朝变化

鲜花点缀的景观、宽敞的沿河步道、横跨公园连接青云路的桥、对面的金芦笙广场与地铁一号线……在最大程度保存自然景观的同时,此处的交通出行、配套设施已经今非昔比,时至春季,来此游玩的市民赏花看景、锻炼健身,绘就了一幅闹中取静的舒适场景。

·甲秀楼·

往昔印象

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始建于公元1598年的甲秀楼,历经420余年的历史变迁,在历代不断的修葺、重建中,历史的滚滚车轮来到上世纪70年代,这里依然很好地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是贵阳市历史、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朝变化

要说如今的甲秀楼最大的变化在哪? 那么,不少市民肯定回答道白天晚上简直就是两个“模样”,白天的甲秀楼藏身于绿树清河之间,放眼四周环伺的高楼大厦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岁月流逝中显得那样恬静自然;而夜间的甲秀楼,尤其是在有现代技术灯光秀的加持下,灯光变换间美轮美奂,把现代与古典交融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 陈龙

编辑 皮亚丹

编审 赵宏斌 罗玮

文章推荐

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

新冠病毒新变种XE怎么防?最新回应

看贵州都市报

ὄ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