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桂林崔家村:探寻湘桂古商道遗韵

原标题:桂林崔家村:探寻湘桂古商道遗韵

桂林崔家村:探寻湘桂古商道遗韵

图①:泥砖房一条街

图②:漂亮的砖雕大门

图③:保存完好的崔家村后龙山古道

图④:宏大的古民居

兴安县崔家乡崔家村委的崔家村,笔者已经去转悠过多次,其保存良好的古民居群,给人印象深刻。今年2月,广西公布第四批传统村落,兴安县上榜9个村,崔家村是其一。因此,笔者再次走进了崔家村,并在村里徜徉细访,探寻尘封的历史,打卡今天的美景,享受时代的快乐。

崔家村位于兴安县城南12公里处,兴安至阳朔的旅游公路和省道202线从村边经过。在古代,从兴安县城到桂林府,水陆一起算进去,有三条路,一条是水路:沿灵渠走漓江水路。另外两条是陆路:一条是湘桂官道,经兴安县严关、溶江、灵川县三街到桂林;一条是沿着海洋河两岸走古商道,经崔家、高尚,然后经海洋坪至大圩镇或者过长岗岭至桂林。

由于崔家村坐落于湘桂走廊古商道上,客商来往频繁,商贸比较发达,因此,它是一个多姓氏聚集而成的村落。

其原住主要居民有徐、伍、唐、肖、崔、蒋等姓,其中徐姓和伍姓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消失不见,而今居于此的有崔、唐、萧、蒋、侯、王、刘等姓。全村现有203户750余人。其中崔姓常住人口500多人,为村里最大姓氏。

清朝时期,兴安县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乡。据崔家村崔氏宗祠里一方古碑记载:崔氏原籍灵川县细瓦窑(今灵川县三街镇南门城外),自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来到兴安县,卜居东四都江背坊,历数十年。查阅清代乾隆年间《兴安县志》卷一《舆地志》“乡都”篇,崔家村和江背村都有记载:东乡古名怀安乡。东四都总辖十甲,古名融川里。其中四甲辖五村,江背村和崔家村是其两个村,都“去县二十五里”。道光年间《兴安县志》也是如此记载。可见,今天的崔家村,已经融合了古代的江背村。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从兴安到桂林,就是走崔家经高尚与海洋至桂林这条古商道的。他在日记里虽然没有记录崔家村和江背村,但是提到了今崔家乡辖的开州村、东流村、西流村、土桥村等村落。现在的崔家村后山,还保留着古商道的“钉子路”。路边有一口古井,是商旅们喜爱的甘泉,被载入了乾隆年间《兴安县志》“井泉”篇:凫势井,在县东二十里岗(即“江”,兴安人念“gang”)背山,水清而甘,夏秋饮之,可解疫痢。

崔家村作为古商道上的一个重要村落,也是南来北往商旅停留和住宿之地,村中现在还保存有一些商铺,可谓是其历史的见证。如一座有吊脚楼的矮小房屋,其大门一面全部是木板结构,有柜台的痕迹,其墙体上还留下了商号“裕源隆”,有“杂货糟坊”等墨书,说明旧时这里是一个杂货铺与酒坊。村里还有伙铺,一座房子墙壁上写有“客庽(寓)”二字,就是今天的旅馆酒店。另一边墙上还可辨认出“中伙安宿”“雅液糟坊”几字,说明这伙铺也有自己酿酒的作坊。据村委干部崔庆华介绍说,村子以前有杂货铺、酒坊、药铺、豆腐坊、打铁铺、裁缝店等等,商贸呈现过一时繁盛的景象。

崔家村古民居基本上是明末清初以来的建筑,据统计尚存古民居和祠堂共38座。崔氏大户人家设有院门,房屋一排一排地整齐相连,青砖灰瓦,高耸的马头墙,石雕窗户,条石门框,石雕木刻彩绘各种动植物吉祥图案,如“双凤朝阳”“玉兔望月”“双狮戏球”“五福临门”等等,彰显出古朴厚重和精美独到之古韵,给人以完整和美好之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现。

在一座古民居的墙上,镶嵌着一块刻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青砖,还有一面墙壁上刻有一个“嘉庆”年间的“嘉”字,这说明这些房屋是修建在乾隆和嘉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了。

在一家的天井里,有一个大石水缸,叫“太平缸”,其一面浮雕“双狮抢绣球”,精妙绝伦,比较少见。

崔氏宗祠为二进三阔砖瓦房,其柱础雕刻的吉祥动物图案特别精美,寓意丰富,如雕刻鹿凤图像,寓意“俸”“禄”。

崔家村中的萧家先祖是兴安的名门旺族,在清代道光年间《兴安县志》有记载:明代嘉靖年间贡士萧良儒(有学行,祀乡贤)、萧良圭(训导)是亲兄弟,他们的子侄辈即学业有成,为官有声,在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了繁盛与辉煌期,先后有5人中举人,任职“四知县一知州”:萧学仪(广东灵山县知县)、萧学俨(南直萧县知县)、萧学侃(四川南川县知县)、萧学书(云南罗次县知县)、萧学礼(禹州知州)。还有贡士萧学庄、萧学诗、萧学易等。在清代,有康熙年间举人萧元燦(上林县教谕)、萧与栢(宣化县教谕)等。兴安曾有谚语云:“岳家半座城,萧家一个垌。”看得出萧家的富贵与权势。

而蒋家,有蒋正秀,字养成,江背村人,明代万历年间举人,湖广祁阳县知县;蒋正美,字广成,正秀兄,明代天启年间举人,广东翁源县知县。

到了清朝中后期,崔氏家族逐步发展和崛起,崔文炽得以例授太学生赠修职郎,崔名典为贡生,崔名兴郡庠生,崔名与邑庠生,崔世济邑庠生等。最有名的是崔世汉,字子厚,兴安县清末民初四大财主之一,他的名字与故事被《兴安县志》和《桂林地区党史大事记》记载。1926年11月,从广西第一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回到兴安县的文伟如、蒋枝藩等7人建立兴安县农民协会。县农协会成立后,先后组建乡、村农民协会40多个,会员达2000多人。这年冬季,崔家村大地主崔子厚,因设私牢关押民医而被当地农民上诉县法庭。县府慑于民愤和农运声势,遂将崔扣下,后解桂林关押达7个多月。县农协会据此编演话剧,到处宣传,农民声威大振。崔子厚是被作为反面教材写进史书的。

如今保存下来的古民居群,大多数是崔氏先祖修建。村里有几对夹石,其中就有例授国子监太学生崔文焯竖立的夾石。

如今的崔家古村,经过环境综合整治,已经发生巨变,其道路干净整洁,除了原有石板路和钉子路外,又将各条巷道铺设了青石板,门前屋后修建了花圃,维修了古民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前海洋河畔,修建了“崔家农庄”等旅游接待点,打造了茶花园等农业观光基地,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魅力新农村已初放光芒。

路书

从桂林市区至崔家乡崔家村,大约70千米。可经322国道过灵川县城至兴安县,然后沿兴阳公路至崔家村。也可从桂林市区经灵川县海洋乡或灵田镇过兴安县高尚镇至崔家村。自驾车十分方便。

杨二说说

行路难行路难

由北往南,从湖南到桂林,水陆一起算进去,古时候有三条路,一条是水路:沿灵渠走漓江水路。另外两条是陆路:一条是湘桂官道,经兴安县严关、溶江、灵川县三街到桂林;一条是沿着海洋河两岸走古商道,经崔家、高尚,然后经海洋坪至大圩镇或者过长岗岭至桂林。

据说,徐霞客当年走的便是途经崔家的这条古商道。现在这条古道已经踪迹难觅,但沿着这条古道的大概走向,新修的省道已经把崔家和桂林连在了一起。与当年用块石、条石或者大砾石铺就、宽仅一两米的古道相比,今天的交通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今人的福气。

二哥老家在湖南邵阳辖下的洞口县。其实说武冈可能更合适,因为老妈的老家属洞口县,而老爹的老家属相邻的武冈县,尽管二老所在的两个村子相隔不过十来里路,但偏偏被划到了不同的县,因此二哥在报籍贯的时候总是有些纠结。现在二哥之所以说老家在洞口,主要是因为二哥从小是在洞口县的辖区内长大,包括后来的小学文凭也是在洞口拿到的,临移民到桂林前的三个月初中,也是在洞口县城读的——希望老爹不要生气哈。

全家迁来桂林后,二哥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目新奇,毕竟洞口是小县城,桂林才是真正的大城市。一方面,二哥对桂林的喜爱之情,就像黄河之水一样,滔滔不绝;另一方面,思乡的情结却也是与日俱增,没事就想回老家看看。这种感觉就像后来二哥离开桂林去珠三角求学谋生一样,也是没事就噌一声溜回桂林。

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想回趟老家并不是件易事,距离虽然不远,不到三百公里,但交通实在是不便。最开始的时候,连直达班车都没有,回老家要先坐火车到永州(当时还叫冷水滩)的东安,然后再转汽车。这路上一折腾,要历时两天,严谨的说法是:起码在路上见到了两天的太阳。二哥现在还记得有一次从洞口回桂林,就曾在东安火车站的长板凳上睡了大半夜,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才坐上到桂林的火车。如你所知,东安是小站,能在东安驻停的绿皮火车,那也是逢站必停、逢车必让的,哐当哐当中悠到桂林,又是六七个小时。虽然能在车上看到东边的第一缕曙光,心生欢喜,但那旅途的艰辛,现在想起来也是蛮让人心酸的。

后来条件略有改善,二哥考上了车牌,兄长又通过层层关系借到了一辆桑塔纳,于是那一年的春节,一家四口开着汽车回老家了。一口气能到家,免除了旅途中的各种辗转波折,大家的心里自是兴奋不已。不过,兴奋之余,忐忑不安的情绪也一直伴随着这一趟回家之旅,原因很简单,当年有传说中的车匪路霸,而且,据说湖南地界匪霸最甚。二哥一家四口虽然全都能说一口十分地道的洞口土话,但安全起见,怕遇上六亲不认的愣子,大家还是随车准备了一些硬货:老爹学地质出身,就备了一把地质锤;老妈是医生,带了一把剪刀;兄长体格魁梧,力大如牛,拿上了家里一直没用但舍不得扔的砍柴刀;二哥年少时练过几年武术,会耍几路棍法,就带上了一根铁水管。大家的想法是:事到临头,虽然未必敢下死手,但多少还是有一战之力的,最起码大家手里都有家伙,那威慑还是在的。

幸运的是,一家人天刚黑就出发,走的夜路,因此,这一路上人烟稀少,一个车匪路霸都没遇上。当然,辛苦也是难免的,因为过资源的老山界,山路奇陡,路又实在太烂,碎石泥巴路,崎岖不平不算,一路都还有山水冲刷出来的沟壑,途中底盘剐蹭了无数次,那哐刺哐刺的声音让人心都揪了起来,生怕磕出个什么毛病来把一家人都扔在那荒山野岭之上。

那一次,在洞口县人民大会堂前的小广场上,二哥又看到了东方的第一缕曙光。是的,这一趟,两百多公里的路,我们开车开了十二个小时,兴奋加上忐忑,包括老爹老妈在内一干人等,皆是通宵未眠。唉,当年那回家的路,是多么的艰难。

现在好了,回老家有直达班车了,高速公路也修好了,前两年甚至还通了高铁。当然,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自驾车走高速,如果起得早,中间不休息,能赶上老家农村里的早饭。如果急的话,吃完下午饭就往回赶,说不定还能赶上二嫂做的晚饭。真的是太方便了。

当年著名的范成大来桂林当官,先走水路,后来从衡阳开始走陆路,经永州、全州,到达兴安。按道理来说,范成大应该走的是官道,想必是从溶江、灵川县三街再到桂林的,那么,崔家这边应该是错过了,不然,见到崔家一带的商旅繁荣,范成大肯定会赋诗一两首的。范成大家在苏州,从那里到桂林,一路辗转,古人说有三千里路。这三千里路,范成大足足走了三个月,考虑到当年的交通和治安条件,二哥大致也可以想象得到途中的艰难困苦。

所以说,这些年,我们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说千里咫尺也毫不为过。真是值得一记。

来源丨杨迪忠整理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