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扶贫

原标题: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扶贫

《海外专家谈中国扶贫》

□ 斯蒂芬·彼得曼等/光明日报出版社

贫困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摆脱这一顽疾,困扰着全球的发展与治理。我国通过精准扶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全球反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海外专家谈中国扶贫》,收录了荷兰、俄罗斯、委内瑞拉、法国等7个国家的8位专家对“中国扶贫”的所见、所闻、所感,立足从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结合典型的减贫案例,把中国智慧真实、客观地介绍给全球读者。

尽管来自不同国家,拥有迥异的学识和文化,但这些海外专家仍能透过自己的眼睛来理解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并将真情实感诉于笔触,为世界其他亟须了解中国扶贫方案的地区提供适用于当地的经验。对于贫困,人类有着强烈的共情,都希望建设远离苦难、共同发展的美好新世界。

荷兰学者斯蒂芬·彼得曼访问过中国的许多村庄,他在《百闻不如一见》一文中以大寨、刘庄、雨补鲁、板万四个村子为切口,深入村貌民风、经济生活,探究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根据我的观察,中国乡村焕然一新、充满活力,人们生活幸福快乐、勤奋好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真切体验到一种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潮的乡村生活,以及结识一位位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农人后,斯蒂芬·彼得曼感受到了一种愈加强烈的活力。他认为,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力量,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脱颖而出。

上世纪80年代,俄罗斯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曾目睹了中国东北农村的贫困情况,他在《圆梦小康》中回忆道:“这家人在村里显然并不是最穷的,但与当时的苏联农村相比已是窘迫至极。他们的衣服破烂不堪,住的木房子又旧又破,室内陈设简陋、寒气逼人,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没有荤腥”。而30多年后,当他来到中国甘肃——印象中更为穷苦的地方时,迎接他的是易地扶贫的“阳光新村”,“小巧的白色房屋整齐划一,沿着两条街道排列开来……房屋供居民免费居住,但需要承担水电费,即便如此,他们也很乐意,毕竟以前居住的山沟既不通电,也没有自来水。”

中国扶贫政策的世界历史意义,是韩国学者金胜一尤为关注的课题。他在《中国扶贫之我见》中概述了中国务实做法带来的各种举措,而这些举措也惠及其他国家。金胜一提出,70年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中国再次确立了正确的扶贫脱贫基本方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之路,为世界扶贫机构贡献了中国的智慧,人类脱贫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我们不能仅关注扶贫本身,更要关注扶贫过程的时间及范围,中国仅经历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全球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摆脱赤贫。”在法国学者安东篱看来,中国的扶贫战略深深根植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中,任何对中国扶贫成就的歪曲、质疑和抹黑注定都是徒劳无益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作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样本,在人类减贫史上展现了大国担当。事实证明,中国的许多扶贫做法都可以被国外所借鉴,尤其是贫困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随着中国经验在海外的传播,必将为更广阔的地区带去重要启示。

(文/刘学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