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专题片 | 第六集:戏梦浮生

原标题:《崆峒山下文海撷英》专题片 | 第六集:戏梦浮生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专题片 | 第六集:戏梦浮生

编者按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行业。在做好纸质文献保护传承同时,实施数字资源馆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数字化领域,国家更多赋予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与传承的职能。

《崆峒山下文海撷英》8集专题片,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拍摄的主要对象是:平凉纸织画、平凉剪纸、崆峒武术、崆峒笑谈、灵台皇甫谧针灸术、灵台唢呐、灵台灯盏头戏、灵台木偶戏、崇信山梁走唱、崇信县弦子腔、华亭曲子戏、安口陶瓷制作技艺、庄浪马尾编荷包、南湖曲子戏。

旨在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为进一步传承、研究、宣传文化遗产提供资料,构建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评审专家们认为,本系列专题片从文化、历史的角度阐述了14个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叙事宏大,画面唯美,制作精良,通过影像对14个非遗项目进行了系统介绍,具有较强可视性和知识性。

即日起,平凉市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B站、网站、抖音、快手同步展播8集专题片,以展现传承人指尖温度、艺人匠心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温情。欢迎关注,敬请转发!

戏梦浮生

弦子腔,又名弦子戏,

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

音乐属板腔体。

弦子腔的发展演变,

经历了三个阶段。

弦子戏的剧目有四十多个,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既有整本大戏,

又有生活小戏。

老辈人说,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艺术特色,始终承载着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气息,寄托这细密绵延、根深叶茂的血脉之魂。

不论是固待一隅的守业人,还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他们的记忆深处,除了家乡的老树、陇田和巍峨建筑,还有舌尖上的美味儿,但时刻萦绕心中挥之不去的,始终是那一缕无可替代的乡音和乡曲。

弦子腔,又称小曲子,老眉户,是在民间小调清唱的基础上友展起来的。因以弦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当地群众叫弦子腔,据说清朝光绪年间张于腔开始流传民间,当地把此小曲小调称为“老光社火”。传入侯家老庄时已到清朝末年(1910年),由平凉大潘的教师潘怀用了近两个多月的口述,侯成章手写成册而得以流传至今,大概就是崇信县境内一部最早的弦子腔原始资料,弥足珍费。由此推算,侯家老庄采用弦子腔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演唱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崇信弦子腔以三弦、笛子、四页瓦子、木鱼、碰铃为伴奏乐器,因其奏乐欢欣畅快,适合村民降福于斯的心理状态,深受村民喜爱。三弦的弹拨比较难掌握,群众有“年笛、月管、当日笙,三年孩子门外听”的说法,打击乐很简单,通常用竹板制作,长四寸,宽一点二寸,形似房瓦,故叫瓦子。打击时,一般左右手各拿一副。还有碰铃,喇叭口形,白铜质地,音色悦耳。

每年腊月,农闲时分,崇信县甘庄村的人们,都会聚在一起排练当地有名的弦子腔。

今天天气晴朗,是侯兆银和他的老伙伴们排练的日子。

今年75岁的侯兆银,是侯家老庄弦子腔班社的第三代传承人,这些年来,侯兆银老人将口口相传的唱腔整理成书,谱成曲谱,保存下来,眼前的这些书稿,已经花费了他半辈子心血。

春节前夕,孩子们开始放寒假,在外地打工的人们也陆续回到家,大家开始练习弦子腔,侯兆银老人也开始忙起来。

指头要立起来,用手指头,回家了把这个指甲剪了,压弦一定要把指甲剪秃。

虽然有的演员没有太多的文化,甚至没有上过学,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就是靠着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古老而绵延的弦子腔回荡在黄土高原的上空,脚踩这方黄土,穿上戏服,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卸下妆容,他们是黄土地上最朴实的劳动者。

悠长岁月中,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独特的乡村记忆,保留住了,原汁原味的精神故乡。

2020年平凉市崇信县春晚现场表演的弦子腔《千年古槐王》以质朴热烈的表演震撼了全场观众,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王宏荣看来,只有将崇信弦子腔放于市场之中,才能让更多的人所熟知,还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宏荣一帮人致力于弦子腔这个具有地方特色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与,弦子腔终于红火了起来。

该高的就要高上去,该低的就要低下来,慢慢把这种习惯改变了。

为了让崇信弦子腔在文化生态保护大环境下得到整体性保护,在该县申报下,崇信弦子腔于2017年被列入平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录。

给孙女教弦子腔,王宏荣知足又骄傲,而最让王宏荣骄傲的是,他带领的剧团在2017年参加香港回归20周年全国文艺大赛中凭借崇信弦子腔《八仙上寿》成为甘肃省唯一获奖节目,这也是30多个参赛节目中的唯一一个。

岁月流转,山河无恙,历史的车轮滚滚撵过尘世的喧嚣,送走了黄土高坡陇上情的弦歌叮当,而弦子腔舞台上的非凡热闹与璀璨,却从未停歇。纵观地方戏曲,与弦子腔相继绽放的还有华亭曲子戏。

中国戏曲缘于乡野,自带一种对土地的深情厚意,华亭曲子戏,亦是一种流传于黄河两岸的地方传统戏剧,因起源和发展的地域不同,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戏曲。

华亭曲子戏,最早出现清末民初,因环境和物质条件限制,起源的最初,以清唱为主,并广泛流传在陇东与陇中地区,其中以流传在华亭县地方民间为最广,也因此而得名。

华亭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紧附于西北人线条粗广、不拘小节的生活特征,变生活常态为戏曲艺术,变大俗为大雅,格调轻重缓急,娓娓道来,或奔放豪迈或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如山辽阔如水清澈的蜿蜒曲调,唱尽人生繁华与凋落,尤以《前月调》《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高低起伏间,道完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华亭曲子戏剧目全为短小折戏,具有场地方便,情节简单,人物少,更易演出等特点,只需几个人,一把弦索,不拘任何形式,不分前台后台,找一块空地,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不同的曲子戏爱好者扮演不同的生、旦、丑,随之而来的观众围成一个圈,就开始了表演,不论是挥舞的水袖还是五彩的头饰行当,只要鼓声一响,就会立马进入状态,观众从四面八方都能看见演员的细微变化。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升级,曲子戏的工作者,也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观感要求,华亭的民间艺人,便精心揣摩元杂剧的风格和技巧,重新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出脚本,剧情上,摄入更多矛盾冲突和细节,人物上,更加丰富饱满,器具上,增加了一些简单、短小、适应剧情的道具,唱词更加简洁明了,腔调更加接地气,而深受百姓好评。

不同的寄予形式,不同的唱词和情绪,也让华亭曲子戏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顾名思义,正剧,通常表现弃恶扬善、读书做官、夫荣妻贵的形象,而喜剧以活泼欢快、插科打诨等内容和情节为主,悲剧,则演绎坚贞爱情、报恩报仇的常见故事,它如所有文艺作品一样,弘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曲子戏也分文场和武场,其中舞台演出,也俗称“彩唱”,讲究乐器和道具。乐队以三弦为主,锣鼓打场子,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依据大场、小场、赶场子的层次不同,配备不同的伴奏乐器,与表演者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华亭曲子戏,和其它戏曲一样,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飘,舞蹈轻盈活泼,丑角则需幽默诙谐,滑稽伶俐,唱、念、坐、打并重,配上专属的服饰和复杂的文武场来伴奏,一场大戏,便正式开演。

华亭曲子戏与其它曲种最大的不同是,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这个特殊的唯一性,也是其它地方戏所不能比拟的。

据统计,华亭县有9个乡镇,设有38个村镇戏班子,有些甚至是家族式的,形成以点到面,以面铺展的传承模式,对于当地人来说,曲子戏,不只是生命轮回的呐喊,更是百折不挠的梦想和执着。

2012年,华亭县以县秦剧团为基础,改制成立了华亭县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以市场化为理念,开拓创新,传承发展华亭地域文化为目的,先后挖掘整理曲子戏剧本20余折,曲调12个,演出融入更多的戏剧特色、舞台技巧,巧用专业戏剧演员参与演出,改变了以往的演唱风格,使华亭曲子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掀起了华亭曲子戏发展的新高潮。

不管是诗意,还是凡俗,古老还是现代,梦境还是现实,曲子戏演绎的悲欢离合,都是甘肃人,中国人,自己的艺术精典、文化底蕴。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经历百年的曲子戏,以悠悠戏韵润美了时光,当繁华落尽,热闹归于沉寂,风雨如霜剑,在灯火阑珊处,记忆里犹如天籁的美好音符,始终传递着亘古不变的憧憬与希望,给所有灵魂,最真的抚慰和力量。

曲子戏种类繁多,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老百姓习惯给它取名南湖曲子戏。

据传,庄浪,是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诞生与成长地,也是大地湾文化的孕育繁衍地,在这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灵动沃土上,戏曲艺术始终以瑰丽的身姿,蓬勃发展,向上而生,对于庄浪人来说,南湖曲子戏,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给养。

南湖曲子戏,又被称为“南湖眉户”。属于舞台演出剧种,因扎根发芽于南湖镇而得名,是南湖镇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的民俗唱腔,以其唱词细腻婉转低徊,声线柔媚清亮,富于表现或深沉、或凄楚或欢愉的情感,成就庄浪人节庆之余的娱乐时光。

据史料记载,南湖曲子戏,最早起源于清末,在民国雄起。从古至今,曲子戏都以独特的地方魅力,成为南湖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唱念做打,以说、唱、动的古老方式取悦观众,演出场地简单、表演动作真实,极富生活化,辅以文乐和武乐,以及简朴的服饰、粗线条的妆容,成为陇上戏苑中当仁不让的艺术奇葩。

文乐主要以板胡、二胡为主,伴以笛子、竹板的悠远清脆之音,让乐声传遍八方,如泣如诉;武乐是指小皮鼓、铙钹、铜锣等乐器来调节奏,渲染气氛,流传至今的主要曲牌有采花、满天星、雁落沙滩,老龙苦海、凤落院等20余种。

文戏讲究吐气平稳,和缓柔美,加上必要的诙谐逗趣、质朴横生的唱词,一气呵成,流畅洒脱。演唱时,还可插以群众帮唱,让演出现场,别具情调。

每逢重大节日、庙会,各村都能办上几台眉胡,唱一出曲子戏,不论寒来暑往,只要二胡一响,唱腔一出,四邻八村,都会摩肩接踵、扶老携幼地赶往戏台,或蹲或坐,或站或立,个个凝心静气,烔烔有神地盯着台上的表演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戏曲中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戏曲养一颗晶莹剔透的艺术之心,2008年,南湖曲子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南湖曲子戏,度过了寒冬,再遇春风拂面。

时光不老,生命不歇,传承不止,古老的曲子戏,正以昂扬的姿态,缓步走向更大、更精彩的时代舞台,属于它的辉煌华彩,正刚刚启幕!

来源:市图书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