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奇耻大辱: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时遭遇惨败,1.6万军民仅1人生还

文|格瓦拉同志

在英国称霸全球期间,由于实力超群,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敢于跟它对抗,就连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都沦为其手下败将。不过,深居亚州中部的内陆国家阿富汗却是个“另类”,在1838-1919年间曾三次勇抗英国的入侵,并使对方付出沉重代价。其中,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不可一世的英国遭遇惨败,1.6万军民仅1人生还,堪称奇耻大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战争。

一 战争起因

19世纪上半叶,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的交汇处的内陆国家阿富汗,成为英国与沙俄争相抢夺的目标:已控制中亚各国的沙俄,希望借助阿富汗打通向印度洋扩张的通道,从而在南亚沿海地带攫取热带港口和原料产地;而英国则希望控制阿富汗,使其成为阻止沙俄向印度洋扩张、确保印度属地安全的屏障(注:1757年以后,印度已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沙俄对外扩张示意图

英国率先采取行动。1837年,首相威廉·兰姆(墨尔本子爵)派遣A·伯恩斯出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劝说埃米尔(即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跟英国结盟。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虽然对结盟颇感兴趣,但却提出一个相当苛刻的要求,即英国必须帮助阿富汗收复被锡克帝国夺取的白沙瓦。由于锡克帝国跟英国是盟友,所以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的要求,理所当然地被兰姆拒绝。

英阿结盟谈判破裂的消息传至圣彼得堡,沙皇尼古拉一世见有隙可乘,遂派遣特使维特凯维奇出访喀布尔,声称沙俄将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收复白沙瓦,以此来换取两国结盟对抗英国。不过,沙俄一向支持阿富汗的西方劲敌波斯(今伊朗),所以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对尼古拉一世的诚意颇感怀疑,因此两国虽然交涉许久,却始终未能达成盟约。

阿富汗地形图

虽然俄阿同盟迟迟未能实现,但仅仅阿富汗愿意跟沙俄接触这项举动,便足以令英国深感忧虑。因此,为了阻止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彻底倒向沙俄,印度总督乔治·艾登(奥克兰伯爵)按照兰姆首相的授意,搬出对英友好的阿富汗前国王舒亚·沙阿·杜拉尼,并打出“帮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对抗外国干涉与国内乱党”的旗号,悍然对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

二 克敌制胜

1838年12月,由约翰·基恩爵士指挥的2.1万英印陆军,离开位于旁遮普的营地,正式开启入侵阿富汗的战事。与这支队伍同行的,还有3.8万名军人家属和来自各行业的随军服务人员。英国之所以允许军人家属和服务人员随军远征,既为了提升远距离出征的士气,更是为占领阿富汗后的永久驻军、殖民做准备。可以说,英国对入侵阿富汗的战事,真可谓志在必得。

在阿富汗境内行进的英印陆军

由于阿富汗在武器装备、战术水平等方面的严重落伍,使得英军在敌境的进展相当顺利。1839年4月,英印陆军顺利攻取阿富汗南部核心都市坎大哈,3个月后又夺取距喀布尔仅150公里的军事要塞加兹尼。早在坎大哈沦陷后没多久,见势不妙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便遣使向沙俄求援,但尼古拉一世并不想跟英国直接发生冲突,故而断然拒绝了阿富汗的请求。

外援无望加之前线一再失利,使得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越发体会到末日来临的气息,为了避免落得被俘后受辱的窘境,他最终决定“跑路”。因此,当英军攻陷加兹尼的消息传到喀布尔后,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将防守都城的任务交给部将,随即逃入北邻布哈拉汗国避难。国王逃跑后,喀布尔军心涣散,英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该城,随即将舒亚·沙阿·杜拉尼重新扶上王位

被软禁在印度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逃往布哈拉汗国后,在沙俄的暗中支持下,频频潜入阿富汗境内发动反攻,但每每都以失利告终。1840年11月,再一次遭遇惨败后,被截断北逃之路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被迫向英军投降,随即被流放到印度软禁。如此一来,英国初步完成既定军事目标,成功地将阿富汗变为它的附属国

三 惨败而归

俘获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后,英军大部分士兵奉调回印度,只留下8000人驻守阿富汗,其中4500人负责防守喀布尔。由于胜利来得太过轻松,英国驻防部队愈发松懈,不仅放弃阿富汗本地险峻的城塞,转而在无险可守的地方另建条件优渥的军营,并且每日纵情于板球、赛马、打猎、舞会、酒会等享受当中,丝毫察觉不到阿富汗军民对他们的敌意。

在山间伏击英军的阿富汗士兵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战败投降后,反抗英国的势力迅速集结在其子阿克巴尔汗周围,以北部城市巴米扬为主要据点,频频向占领军发动进攻,而喀布尔城内的军民响应者极多。等到1841年12月时,叛军已经俘虏或擒杀包括驻防喀布尔的英军最高指挥官麦克诺顿等在内的多名军政高层,占领能俯览英军炮兵阵地的山丘,并且与喀布尔城内的起义军会师,形势对英国驻军非常不利。

1842年1月1日,驻阿英军总司令埃尔芬斯通被迫与阿克巴尔汗达成协议,在得到叛军保证驻军及其家属生命安全的承诺后,答应率领全部驻军撤离喀布尔,并于5日后正式启程(史称“喀布尔大撤退”)。这支撤回印度的队伍有1.6万人,其中包括4500名士兵和1.2万名平民。但阿克巴尔汗无意遵守承诺,在和平夺回喀布尔后,即派叛军截杀英军及随行平民。

“喀布尔大撤退”

在撤出喀布尔的次日,英国军队即遭遇阿克巴尔汗的追杀,他们在被积雪覆盖的山路上且战且退,沿途还要应付3万名阿富汗部落武装的伏击,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1月13日,随着最后一个空心方阵在甘大麦被叛军消灭,包括埃尔芬斯通等人在内,1.6万名英军及随行平民或被杀或被俘,仅有1个名叫威廉·布赖登的医生侥幸逃出包围圈,带着半条命进入英军驻守的贾拉拉巴德

后续

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新德里后,英国驻印度总督艾登被迫引咎辞职,由艾伦巴勒勋爵取而代之。为洗刷帝国的耻辱,艾伦巴勒勋爵命令威廉·诺顿在1842年8月率领两万精兵再次进攻阿富汗,在攻陷喀布尔、解救英军战俘后,对城内军民进行血腥报复。不过,为避难重蹈覆辙,诺顿在“完美复仇”后,便率军经开伯尔山口撤回印度,第一次英阿战争由此结束。

唯一的幸存者-威廉-布莱顿

战争结束后,英国为修复与阿富汗的关系,将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释放回国并恢复王位,而后者出于感激,承诺将维持英阿“特殊关系”。不过,等到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在1863年病死后,形势又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继任者希尔·阿里汗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其摆脱英国控制的心态越发明显,令后者不能不心生忧虑,从而为1878-1880年间的第二次英阿战争埋下伏笔。

参考书目

刘啸虎:《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

王凤:《列国志:阿富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沙伊斯塔·瓦哈卜:《阿富汗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