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300岁的上海“小长城”,出于2个目的建造,曾神秘消失200多年

原标题:300岁的上海“小长城”,出于2个目的建造,曾神秘消失200多年

如果告诉你,上海也有“长城”,并且也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可能不相信。因为在普遍认知中,长城基本集中在我国的北方,除了台州有个“江南长城”之外,其余地方就很少听说有长城存在了。而上海这座现代都市,听上去与长城更是不沾边。其实,上海的“长城”作为沪上郊区规模最大的古迹,许多本地人也未必知道。

在上海奉贤区的柘林镇奉柘公路旁,一条由四层石块堆砌而成的石海塘,延绵数里向着路尽头的方向延伸,长度约4公里。它高出路面约1米,宽2-3米,如同一道屏障般守护着一方天地。虽然看着不起眼,但是这道石海塘却建于清朝雍正3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2019年,它被列入第八批全国文保,彰显着独一无二的历史研究价值。

为什么在上海的市郊会出现如此规模的石海塘?在当时,这样的海塘作为大型水利工程,为了保护沿海人民不受海潮侵袭,农田屋舍不被冲毁而建。它因修筑规模之宏大、工程之艰巨、以及兴修时动员劳力之众,与运河、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后来,海塘不仅仅作为水利工程一个作用,还在抗击倭寇,保卫家园上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其实,这样的石海塘并非奉贤才有;在清代,昭文(今常熟)、太仓、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等地都有这样的石海塘,统称江南海塘。而奉贤县境内的石塘,当时属于华亭县东塘范围,所以过去叫“华亭东石塘”。古时候民间还流传着:“北有古长城,南有华亭东石塘”,当地人也把这条海塘称为“上海小长城”。

其实,石海塘在南宋时期便已出现,前身叫“华亭捍海塘堰”,为土质,容易被潮水冲塌,因此历朝历代不断重修。到了雍正时期才改为用条青石和花岗石修筑:还开创了在石塘中埋铁笋,用土包石这些让石海塘更坚固耐久的新技术。根据史籍记载,当时的石海塘全长约有8.6公里;如今只剩下外露的4公里。而过去的土包石做法成了一道“障眼法”,使得这段古海塘常年被泥土包裹、埋藏于地下不被发现,一消失就是200多年。

1996年奉柘公路降坡时,奉贤海塘才重现世间。一起出现的还有海塘中镶嵌的石碑刻,从中能读出各段海塘起始位置、名称或河口位置等信息。其中写有“海国长城”的四字石刻格外醒目。目前石海塘沿线有1公里左右铺有草皮、植被,组合种植了四季花卉,适合参观。未来,奉贤有关部门或将柘林古文化遗址与华亭海塘结合,建造一座海塘遗址公园或专题展馆。

如果对海塘感兴趣,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去15公里外的奉贤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个专门的海塘展厅,在那里可以了解到奉贤海塘的前世今生;也可以感知这座城市本身的江南文化中,还蕴藏着来自海洋的独特属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