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山东梆子唱响时代强音 戏曲电影重塑孔繁森形象

原标题:山东梆子唱响时代强音 戏曲电影重塑孔繁森形象

孔繁森,扎根在巍峨的高原,用生命谱写壮丽的红色史诗!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1月18日,戏曲电影山东梆子《孔繁森》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举行开机新闻发布会,参与出品、摄制、出演的嘉宾共襄盛举。

戏曲电影山东梆子《孔繁森》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举行开机新闻发布会

一把精神火炬,照亮无数人的红色记忆。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事业,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戏曲电影《孔繁森》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日报社、山东开弓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双子兄弟国际影城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聊城市豫剧院、山东逸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东聊报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五个篇章打造文艺精品

戏曲电影《孔繁森》记录了孔繁森同志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期间,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光辉事迹,包括辞家别母、岗巴送药、收育孤儿、阿里救灾、献身阿里五个篇章。

1月18日,在著名剧作家、戏曲电影《孔繁森》编剧刘桂成的讲述中,孔繁森在西藏的足迹一一展现在大家眼前:下乡时,他随身携带药箱,为群众减轻病痛;他收养藏族孤儿,经常到医院献血换取孩子们的生活费;暴风雪之夜,他爬冰卧雪寻找灾民;他把藏族老阿妈冻僵的双脚揣在怀里,温暖了老人的心;为建设阿里发电站,他栉风沐雨,不顾伤病,日夜奔走,筹集资金,终因疲劳过度,在车祸中殉职……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段话刻在西藏阿里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诉说着当地人们对孔繁森的敬佩和思念,倾吐着人们对他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孔繁森一直未曾远去

“我与繁森很早就认识,亦师亦友形容我俩再合适不过。”刘桂成将他与孔繁森的故事慢慢铺开。

1985年,刘桂成在莘县拍摄有关张海迪的电影,与时任莘县县委副书记的孔繁森一起工作了1个多月,刘桂成惊讶地发现,这位甘为孺子牛的党员干部对文学艺术兴致盎然。此后,刘桂成离开聊城,赴济南工作。9年过去了,1994年,刘桂成收到创作《孔繁森》剧本的邀请。收到消息,刘桂成不敢相信孔繁森已经去世,“这样一位充满活力、爱人民又被人民爱的人民公仆,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悲痛之余,刘桂成含泪写下文章《繁森,你真的走了吗?》。

其实,戏曲电影《孔繁森》并不是刘桂成与孔繁森在戏曲中的第一次对话。2021年,在家乡人的热切期待中,刘桂成参与编排的山东梆子现代戏《孔繁森》搬上舞台,并入选“百年征程 时代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东省优秀剧目展演剧目。

得益于在山东梆子现代戏《孔繁森》中的精彩表演,豫剧演员祝玉芹在此部电影中再演孔繁森。在电影开机新闻发布会上,祝玉芹现场演绎电影片段。不得不说,他的表演与感情浑然一体,不事雕琢,却处处见真情。真切自然的表演风格,让观众忽视演员的身段技巧,把注意力集中到情感的抒发上。“没有什么技巧,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祝玉芹说,“电影剧本我研读了不下10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孔繁森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是我们共产党员的时代楷模。”

时至今日,人们聊起孔繁森的点滴往事,仍然掩饰不住发自心底的感动。对于家乡人而言,奉献、忠诚、无私等词汇更是深深镌刻在心间。孔繁森一直未曾远去,理想信念的火种和红色传统的基因仍然熠熠生辉。

戏曲与电影深情相拥

从舞台到银幕,是对孔繁森感人事迹真实的艺术再现。“戏曲电影《孔繁森》的创作,为戏曲走近观众开辟了一条道路。孔繁森精神以电影形式呈现,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学习孔繁森精神。”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刘庆涛说。

戏曲电影,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理念。在刘桂成看来,戏曲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反映主题,舞台对于戏曲是一种限制,而对于戏曲电影来说,则可以更有效地塑造人物,扩大戏曲的传播范围。

正如戏曲电影《孔繁森》导演及制片人姜大伟所说:“相比于传统戏曲,戏曲电影无论是影片画面的精致程度,还是演员的服化道方面,抑或是声光电的高科技特效制作、场景和镜头的来回切换等,戏曲电影都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选择山东梆子,刘桂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山东梆子的唱腔是板式变化体,唱腔慷慨激昂,地方特色比较浓郁。演员放开了嗓子唱,便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刘桂成笑言,“山东梆子现代戏演出时长2小时20分钟,电影时长90分钟,删去了整整50分钟的内容。说心里话,哪个画面都不想删。”

再心疼,也得完善。再三犹豫下,刘桂成删去了其中的烘托戏和铺垫戏。观众细品会发现,孔繁森的大爱精神是与生俱来的,纵使情节有删减,孔繁森精神依旧让人折服。潜移默化中,观众的心弦就会被拨动。

精品力作献礼党的二十大

孔繁森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课题,包含很多人生主题。孔繁森固然属于过去,但更属于当下。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那应该怎么更有效地学习百年党史呢?

“找例子,找活教材”,这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长许柏林给的答案,孔繁森是聊城红色热土培养起来的“个例”,也是人民公仆的“范例”。

孔繁森精神中蕴含着春秋大义,所谓春秋大义,就是人间冷暖。孔繁森跪别老母,坚持远赴西藏,这蕴含着鲜明的个人品质,也是共产党员本色初心的彰显。电影通过艺术手段,再现孔繁森精神,将其身上的“个例+范例”树立起来。

在忠孝的天平上,有无数的理由,孔繁森可以选择后者,但最后他还是成了那个“大写的人”。他把“人民的好公仆”做得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孔繁森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永恒范畴。

“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的宝贵财富。”许柏林说,“作为党的二十大献礼作品,戏曲电影《孔繁森》把山东梆子现代戏搬上银幕,填补了孔繁森同志题材文学作品的空白。”

戏曲是千年文脉,电影代表青春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期待、付出和守望之下,戏曲电影山东梆子《孔繁森》是一部好看、耐看、有精神价值的作品。可以肯定的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属于聊城,属于中国,属于未来!

(来源:聊城新闻网 赵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