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高中区域地理专项练习——东南亚

原标题:高中区域地理专项练习——东南亚

一、单项选择题

东南亚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东南亚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B.中南半岛山环水绕,地势南高北低

C.马来群岛火山地震频繁

D.地处亚洲与非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2.琳琳计划暑假与父母一起去东南亚旅游,为此搜集了许多该地区的资料,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  )

A.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B.旅游业发展迅速,吴哥窟、巴厘岛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C.盛产稻米和小麦

D.是海外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读东南亚略图,回答3~5题。

3.图中A、B、C、D四地气候类型不同的一个是 (  )

A.A B.B C.C D.D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岛是所在国人口最多的岛屿

B.C岛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

C.D所在半岛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

D.D所在半岛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

5.湄公河是D所在半岛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我国下列各省区中,与湄公河流域开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

A.贵州省 B.云南省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读某区域图,完成6~7题。

6.图中②国常常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龙卷风

C.寒潮 D.沙尘暴

7.对该区域地理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普遍

B.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

C.人口出生率低,劳动力普遍不足

D.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

读图,回答8~10题。

8.城市①所在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乳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9.图示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 (  )

①火山 ②地震 ③风暴潮 ④寒潮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①城市是图示国家的最大城市,2005年该国将首都由①处迁往②处,有关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加强对内陆地区的管理 

②增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③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7·南京高二检测)某跨国纸业集团计划在下图地区投资办厂。读图回答11~13题。

11.有关图中地区地理特点的描述,可信的是(  )

A.气旋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

B.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森林覆盖率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距海洋近,多阴雨天气

D.旅游资源丰富,多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

12.M所在国最主要的出口矿产是 (  )

A.石油 B.锡 C.煤炭 D.铁

13.该纸业集团在此地区进行生产基地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发达 B.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C.气候条件优越 D.水资源丰富

二、综合题

14.读东南亚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国家及其首都: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海洋、海峡: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2)马来群岛多火山,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不少汽车公司纷纷到马来西亚投资,开办轮胎制造厂,试分析其原因。

(4)美国微电子装配工业在东南亚地区布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印尼是世界最大的________国家,属________气候,成因是________,降水类型是________。

(6)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________气候,每年6~10月吹________风,11月至第二年5月吹________风,这类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15.(广东卷)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爪哇岛附近海域是世界上发生________、________灾害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灾害有可能引发破坏性极大的海啸。

(2)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

(3)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

(4)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东南亚主要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东南亚的人文环境特点。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气候高温多雨,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小麦属温带作物,故选C。

答案:C

3.解析:A、B、C及其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D所在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答案:D

4.解析:A岛所在国人口最多的岛屿是C岛屿;C岛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强烈挤压抬升和流水的侵蚀作用下,D所在半岛形成山河相间的地形特征;D所在半岛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

答案:A

5.解析:湄公河在我国境内是澜沧江,经过我国云南省流入D所在的中南半岛。

答案:B

6.解析:本题考查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从图中可看出,②国是菲律宾,该国位于热带,濒临太平洋,因此常常遭受的自然灾害是台风。

答案:A

7.解析:本题考查东南亚的地理特征。东南亚气候类型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普遍。东南亚是世界上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目前,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的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东南亚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较高,属于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劳动力丰富。东南亚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答案:C

8-10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为缅甸,沿海地区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因地处板块边界和临孟加拉湾,多火山、地震、风暴潮等灾害;①城市为仰光,缅甸的经济中心,②城市为内比都——新首都,迁都到内陆的重要原因是为了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也是为了分散仰光的城市职能。

答案:8.A 9.C 10.B

11.解析:图示地区是位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气旋活动很少;地形以山地为主;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该地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单一。

答案:D

12.解析:M为马来西亚,主要出口锡矿。

答案:B

13.解析:某纸业集团在此地区建厂主要考虑这里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和造纸原料。

答案:B

14.解析:(1)此题为读图填空题,难度不大。(2)马来群岛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3)(4)马来西亚是天然橡胶生产国,人口稠密,在此办厂原料丰富、劳动力充足、降低生产成本。(5)印尼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多对流雨。(6)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冬半年吹东北风,夏半年吹西南风,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答案:(1)越南 河内 老挝 万象 缅甸 内比都 泰国 曼谷 印度洋 太平洋 马六甲海峡

(2)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一是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的重要产地,接近原料地可降低成本;二是马来西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4)微电子装配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此布局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土地。

(5)群岛 热带雨林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对流雨

(6)热带季风 西南季 东北季 有利方面: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方面:易发生旱涝灾害。

15.解析:(1)材料二中说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因而其附近海域火山、地震灾害频繁,容易诱发破坏性极大的地震海啸、火山海啸。(2)爪哇岛纬度低,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多雷雨;地形复杂,多地形雨;群岛国家,蒸发旺盛,水汽丰富。(3)印度尼西亚海域辽阔,海洋中岛礁众多,大陆架面积较广,海岸线漫长曲折,水域常年温暖,再加上入海河流众多,带来大量饵料,因而渔业资源丰富。(4)爪哇岛地形以山地、高原、丘陵为主,还有盆地与平原,因而应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充分发挥地形、植物多样,水热充足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还要尽快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

答案:(1)地震 火山

(2)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3)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

(4)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高中地理小专题知识汇总,超实用!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附高考地理必考16种地貌

高考地理解题必备38个秘技,个个都能"秒杀"难题!

干货 |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常考易错易混点汇总(附专题)

▐ 标签:高考地理资讯

▐ 来源:综合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高考地理 ID:gkdl100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