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搬进新家园 迁出好日子——黔东南州30余万搬迁群众奔向幸福新生活

原标题:搬进新家园 迁出好日子——黔东南州30余万搬迁群众奔向幸福新生活

搬进新家园 迁出好日子——黔东南州30余万搬迁群众奔向幸福新生活

“现在的日子真美。”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真切地传递着新生活的幸福感。

从乡村到城市,从破败旧居到敞亮新居,从苦日子到甜日子,一场规模宏大、史无前例的扶贫大“迁徙”,让“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浸润心田。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黔东南成功破解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局,实现30.81万人从大山搬迁进城,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17万人。

搬到哪?如何搬?搬后怎么办?搬迁,绝不只是空间的简单挪移,而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作为全省搬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州,黔东南率先提出并实施“一步搬到位”城镇化集中安置和跨行政区域搬迁安置,同时探索落实好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让搬迁群众一步过上新生活。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黔东南创新“建好一本台账保精准、聚焦两个重点稳就业、盘活三大资源促增收、完善四个功能优服务、建立五项机制提质效“12345”工作举措,让搬迁群众好日子蒸蒸日上。

一步搬到位 安身又安心

一边是破败旧居,一边是敞亮新居。黔东南易地扶贫搬迁户家中,都有一张特殊的照片。旧与新的鲜明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变迁,透过一张小小的照片扑面而来。

从忧居到优居,数十万人这一步的跨越,不是一件易事。

“不去,不搬。”搬迁动员时,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村民张金开就和驻村干部红了脸,对他来说,要换一种生活不适应。

“做梦都想,但忧心的地方也很多。”老家在榕江县水尾水族乡水盆村的王明坚,年复一年要翻过重重大山外出讨生活,却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最大的心愿是能搬离大山。

忧心、渴望、憧憬、忐忑,群众心里翻腾的各种情绪,都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开展亟待化解的“疙瘩”。

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彩虹小区全景。 图片由三穗县委宣传部提供

让搬迁户安身又安心,黔东南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一步搬到位”城镇化集中安置和跨行政区域搬迁安置,同时探索落实好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加快建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促进搬迁群众“快融入”,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脱贫”。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围绕城区集中安置,按照“安全、节能、环保、适用”的原则,全州共集中建设搬迁安置点90个,其中,县城安置点71个、中心集镇15个、中心村安置点4个,共搬迁群众30.81万人。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周围还这么方便,什么都有,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凯里市清江安置小区搬迁户们谈起新生活喜笑颜开。离凯里大十字中心仅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的凯里市清江安置小区,实现“出门六有”的便利生活目标,即:出门有就业、出门有学上、出门有医院、出门有公交、出门有公园、出门有商场,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牛王寨小区苗族特色大门。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民族的元素都在,很心安。”搬到雷山县牛王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们,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民族风情浓郁的“新家”。

以苗族图腾牛为文化主题和设计元素,雷山县牛王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加入了苗族吊脚楼风格设计和苗族文化元素,并配套建设斗牛场、休闲广场、游方长廊、芦笙场、文化一条街等,让搬迁群众有亲切感。

据介绍,为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黔东南大力推行“一同步、四融入”(同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人与搬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入安置点建筑设计、将故土人文情结融入移民搬迁安置、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将民族文化融入城市社区新生活)模式。通过搬人又搬文化、新旧房屋对比照片、打造乡愁馆等方式,促进搬迁群众社会交往和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激发搬迁群众感恩意识和后续发展内生动力。

起航新生活 安居又乐业

一步搬进城,起航新生活。从天柱县高酿镇圭大村搬迁进城的曾翠婷自己都没想到,新生活如此有滋有味。

“每天忙忙碌碌带着队员到处揽活干,过得很充实。”两年前,曾翠婷当上了天柱县联山街道职业农民劳务队队长,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领头人。

安居又乐业,曾翠婷的幸福生活图景,是黔东南30.81万搬迁群众起航新生活的生动缩影。

锦屏潘寨大公田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扶贫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杨仁生 摄

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黔东南聚焦抓就业培训、扩就业渠道“两个重点”稳就业,盘活三大资源促增收,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在抓就业培训方面,黔东南在安置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79个,实现了全覆盖。以户为单位,全面开展“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并加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力度。通过培训,全州有劳动力家庭户就业落实率100%,劳动力就业落实率91%,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在扩就业渠道方面,黔东南通过大力发展十大工业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建立了搬迁群众就业联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服务搬迁群众就业,积极引导搬迁能人带头组建劳务公司,打造了“移民的哥、移民建筑、移民家政、移民陪护、移民保安、移民搬家、移民导游、移民绣娘”八大劳务品牌。目前有6.48万搬迁群众在州内产业园区、林下基地、农业坝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对有意向外出就业的搬迁群众,加强劳务输出对接,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到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就业。此外,还积极整合开发保洁员、楼管员、信息员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

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清江小区手绣制作工培训班开班。凯里市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黔东南积极盘活“三大资源”,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

抓好优质资产变现。黔东南结合实际“一区一策”制定门店出租方案,全州73个集中安置区有商铺面积67万平方米,目前已租赁了72%,租金年收益达2400万元,带动搬迁群众发展商贸就业1536人。

盘活闲置资产。黔东南对安置区闲置商铺和地下停车场进行优化提升,转变用途,提升效益。如从江县盘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下停车场、社区门面等闲置资源打造食用菌“社区工厂”模式,积极构建“公司+合作社+安置区农户”组织方式,就近吸纳搬迁群众务工。

激活人力资源。针对安置区留守妇女较多的情况,黔东南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在安置区建设190多家刺绣、制衣、电子元件等扶贫车间,解决50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问题,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同时,黔东南还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周边建立了115个食用菌、蔬菜、蓝莓、油茶等扶贫基地,让3600余人实现了稳定就业。

日子天天好 舒心又暖心

春日暖阳和煦,施秉县城关镇南官营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公共晾晒杆上,各家各户晾晒的床褥被单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满满的生活气息弥漫开来。

“这事办到大家心坎上了。”抱着充满阳光味道的被子,居民们嘴角飞扬。

去年1月,南官营社区党支部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户户见”走访过程中,收到群众反映,“被子没地方晒,很不方便。”

群众事无小事,南官营社区党支部立即行动,仅用5天,就在小区3幢楼前阳光充足的公共区里,各安装了一个公共晾晒杆,让搬迁群众从点滴小事中感受到舒心、暖心。

在“一步搬到位,五个全覆盖”,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完成30.81万人从忧居到优居跨越的基础上,黔东南持续探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麻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官井湖社区益童乐园开展清凉一夏,趣味小厨房活动。黔东南生态移民局供图

2021年初,为进一步摸清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围绕政策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搬迁入住及拆旧复垦复绿、就业培训、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社区组织保障及治理等9个方面,安排专人对全州7.07万户30.81万搬迁群众开展“户户见”普查工作。

通过“户户见”普查,对发现的11956条问题逐一建好工作台账,并按照“五定工作表”要求推进整改,目前已全面整改完成。同时,黔东南在“户户见”工作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黔东南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将后续扶持工作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让搬迁群众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目前,黔东南州各安置点社区组织开展一月一次“户户见”、一周一次重点人群“敲门行动”已形成常态化机制,成为该州移民工作特色。

聚焦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黔东南持续完善安置点硬件和软件条件,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麻江县官井湖社区端午粽香情谊浓、邻里和睦一家亲。黔东南生态移民局供图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黔东南累计新建(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教育项目79所,新增学位5.4万个。卫生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每个安置区基本上都建成了图书室、乡愁馆、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综治中心、红白喜事场所,所有安置点均设有平价超市。安置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实现了“出门七有”(小区内部有组织,周边有园区,就近有学校、医院,小区楼下有商场,小区门口有公交、有公园)。

为给搬迁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黔东南全面加强社区治理,新成立社区党组织169个,社区居委会64个,构建了“居委会—网格—楼栋”的服务管理机制,达到了每50户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确保有人服务、服务到位。同时,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法治示范创建“四先六同”,健全“三调联动”机制(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全面做好社会保障服务,对搬迁群众中符合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条件的特殊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并加强低保动态管理,落实低保渐退机制。建立“五项机制”,全面完成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

舒心好日子蒸蒸日上,黔东南30.81万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奔向幸福美好生活。

来源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网络编辑 | 伍云航

投稿邮箱 | hpxxwzx@126.com

关注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