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ADHD家长:关于“聪明药”与兴奋剂的担忧

随着中考、高考月的到来,“聪明药”话题又起尘嚣:

您是否因此而凭生许多质疑和担忧?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深扒一下关于“聪明药”和兴奋剂的那些事儿。

网传“聪明药”,真的存在吗?

“聪明药” 一词起源于一个科学家智囊团的设想,他们认为未来人们会服用激活大脑功能的"聪明药"。

但事实上,“聪明药”是不存在的!

国家药监局2018年就曾发布提示称: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补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已批准的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也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和缓解脑力疲劳等。除了依靠平时的刻苦学习和积累,没有短时间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

网传“聪明药”,到底是什么?

通过非法途径流转于市面的所谓“聪明药”,其实不是特指某一种药,而是指一类被商家宣称能提升专注力、记忆力甚至智力的药物,比如利他林(Ritalin)、阿德拉(Adderall)等。

让ADHD家长担心的是,利他林是国外用于治疗ADHD的药物,只不过并没有在国内合法上市。

对于这一点,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在国内临床上,用于治疗ADHD的兴奋剂药物并不是各类报道中的“聪明药”利他林,而是另外一种控释剂型的盐酸哌甲酯,它虽然与利他林化学成分一致,但它的药物释放方式、剂量稳定性和持续时间与速效的利他林都是不同的[1]。

且兴奋剂药物一直被多个国家指南推荐为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它通过调节患儿脑内发生异常的神经递质,减轻其注意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改善学习、生活和人际互动表现[1],而并非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记忆力更好”。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各国指南还敢这么大力推荐吗?

兴奋剂药物会有成瘾风险吗?

一直以来,兴奋剂类药物治疗ADHD时是否会增加后续物质滥用、依赖成瘾的风险,都是医生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先来看看药物成瘾问题。

药物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因为各种成瘾性药物(如阿片类/可卡因)引起了大脑神经递质的改变,产生了奖赏效应,于是人们就会对让自己产生喜悦感的东西上瘾了[2]。

有的人说了,哌甲酯也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改变一些神经递质来让孩子更专注,减少多动和冲动呀,那不就意味着哌甲酯会造成药物成瘾?

改变神经递质 ≠ 产生药物成瘾性[3]

▪ 成瘾药物属于脉冲式兴奋剂给药,一般是口服速释制剂、静脉注射或鼻内吸入的兴奋剂,它会使神经递质迅速增加,从而产生奖赏效应,导致药物滥用。

▪ 而哌甲酯属于缓释型兴奋剂,神经递质是缓慢而持续增多的,使成瘾、滥用的风险大幅降低。

所以,哌甲酯是安全的,不会形成药物依赖,甚至很多国外临床研究都表明,与未服药治疗的儿童相比,使用药物治疗的ADHD儿童不但不会增加药物成瘾的风险,相反还能通过改善ADHD症状和社会性功能损害,减少患儿青少年时期的药物滥用问题[4]。

当然,合理、规范的用药也十分重要[5]:

▪ 即使是出现疑似ADHD症状,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绝不可在不了解不良反应、禁忌症、儿童病史和使用剂量的情况下自行服药。

▪ 兴奋剂药物作为第一类精神药品,是被严格管制的,需要凭借专业医师处方以及患者或家属有效身份证件才能开取,且每次处方不得超过一个月,不要尝试药店、网络等其它非正规渠道购买,也不要将处方药物转给他人使用。

▪ 长期使用必须保证是在医生的指导及家长的监督下进行。

写在最后

兴奋剂药物在改善ADHD儿童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冲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同时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是经过大量研究证实的。只要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规范用药,定期评估、监测,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兴奋剂可能的成瘾风险。

图片来源 | 百度图库

参考文献:

1.郑毅, 刘靖主编.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2.杨黎华等.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5; 31(2):149-52.

3.Volkow ND,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3 Nov;160(11):1909-18.

4..(美)RUSSELL A. BARKLEY著. 王思睿等译. 如何养育多动症孩子:给父母的权威完全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05,

5.于欣,司天梅译.精神药理学精要:处方指南(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