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朔城教育大家读:走进家庭走近学生

原标题:朔城教育大家读:走进家庭走近学生

卡尔威特说过,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而这段时间的教育恰恰是孩子在家长身边得到的。可见,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的配合需要家长有丰富的准确的教育观点。家校联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成效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于家庭和学校协调一致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家访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家校间的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年前的秋天我来到十小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并做了他们的班主任,一学期下来,尽管我用心尽力,可面对各种各样性格或调皮多动,或沉默寡言,或懦弱胆小,要么是课堂上缺乏自信不愿发言,要么是课下孤僻独处等等的学生,我也采取过很多办法去鼓励去引导去谈心,去和孩子家长电话沟通,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慢慢地我意识到想要真正走近这些孩子们就得走进他们的家庭,所以我决定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暑假时间家访,这一决定得到了我的搭档——杨花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们二人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家访了三十多个家庭,收获颇多,提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家长们为孩子们的教育都付出了很多,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对老师有一种深深的信赖和期待。

一、家访,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现代社会的突飞猛进,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会变得像外面的世界一样纷繁复杂,不可揣摩。这就要求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不光要在学校了解每个孩子,而且更要能走进孩子的生活圈子,了解他们的另一面。来到我班学生田梦瑶家里是家访的第二天,这是一个我平时教学时格外关注的学生,该生有着这个年龄段孩子少有的表情,不论上课下课总是呆呆的,不苟言笑,而且上课从不举手。这些问题在这次家访中和田梦瑶妈妈的沟通中有了答案:她家的经济情况不太好,爸爸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大她三岁的哥哥和一个小一岁的妹妹,妈妈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哥哥和妹妹身上,对这个家里排行中间的相对懂事的孩子关心太少。

但有一点,妈妈特别要强,对田梦瑶的学习成绩比较在意,要求比较严格,一旦学习方面表现不尽如意,就会对孩子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导致孩子神经脆弱,目光呆滞,反应迟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和田梦瑶妈妈进行了沟通交流,最后达成一致:在家,妈妈抽时间多关注多陪伴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杜绝殴打:在校,坚持疏导教育,春风化雨,保护她的自尊心,采取鼓励引导的教育方式,耐心帮助她关心她,争取早日融入到我们这个集体中来。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爱生如子之心,用真诚的爱去化解学生心中的症结。现在,四年级的田梦瑶脸上多了自信和微笑,俨然和老师同学打成一片了。

二、家访是心的呼唤,是情的交流,是爱的传递。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没有对学生个性的全面了解,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就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无疑,个别教育是离不开家访的。刘洋是我班一个家住村里的学生,上学期间周一到周五住小饭桌,六日才能回家和父母在一起。

一年级的刘洋是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两只小眼睛经常水汪汪的,每次我关切地询问时总是不说话,眼泪随之夺眶而出,虽然我也明白,孩子多半是想妈妈想的,但如果想真正了解孩子,家访是必须的。那是个炎热的下午,我和杨花老师驱车来到了刘洋家,迎接我们的是刘洋的妈妈,她对我们的到来既感意外又觉激动。

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几只嘎嘎直叫的大白鹅,除了大白鹅不远处还有一头驴。院里没有逗留,我们径直进屋了。坐在炕上的刘洋有些不好意思地望着我们,红扑扑的脸上略显激动。刘洋旁边还放着一个用来写作业读书的小桌子,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如出一辙的学习环境,学习时想不被打扰似乎很难,写作业做家务经常交替进行。我翻阅了刘洋的暑假作业本,歪歪扭扭的字迹,好多道不会做的空白题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我挑了几道有针对性的空白题为刘洋做了讲解,随后顾不上享用刘洋妈妈端过来的鲜红可口的西瓜,我们就开始畅聊了。刘洋妈妈特别健谈,滔滔不绝地聊了很多,期间当然也聊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关于刘洋妈妈不能进城陪孩子的问题,何况刘洋还有一个正在读六年级的哥哥。结果得到的答案让我俩哭笑不得,竟然是刘洋爸爸担心妻子进城后乱花渐欲迷人眼——变心呢。

不得已我们让刘洋妈妈“请”出了在另一个屋里避着的刘洋爸爸,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刘洋爸爸满脸通红,局促不安。我们主动打开话匣子和刘洋爸爸聊了聊小学阶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父母陪伴的重要性,期间刘洋爸爸频频点头,偶尔回应几句,最后表示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从刘洋家出来已是三个多小时以后了,望着天边的晚霞,我们既轻松又愉悦。后来在刘洋升入二年级第二学期时妈妈进城了,刘洋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朗上进,经常帮老师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次家访让我充满了成就感,也非常难忘。

三、家访是一场教育的旅行。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不管我们如何强调阅读很重要,很多父母依然不认同阅读的“功利性”。整个家访期间,我特别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空间,有的孩子只有一张书桌,有的孩子没有独立的空间,但有的孩子不仅有书桌还有书柜以及书柜上的课外读物。来到我班惠延雷家中时我只看到了几本泛黄的旧书,那还是两个哥哥留下来的,对此我非常惊讶。

交谈中惠延雷妈妈告诉我家里的钱买吃买喝也够呛,买课外书想也没想过。但据我观察了解,他家虽然孩子多但经济也并不拮据,很显然是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家访中我发现诸如惠延雷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里的课外读物少得可怜,而且多数都与经济状况没有关系。为此每到一个这样的家庭,我都不厌其烦,耐心郑重地告诉家长读课外书的好处和重要性。同时我在教室设立了图书角,图书角很大一部分书都是我从家里带来的,也有班里孩子自愿分享的图书。每到课间时间或是上阅读课时,孩子们都排着长队借阅自己感兴趣的书,现在班里的读书氛围很浓,孩子们都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乐趣。

四、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家访一直在路上,四年来在一次次家访中,我不断摸索着如何才能与孩子对准“音调”。我班的谭照宇是一名转学生,该生学习习惯很差,上课没有坐相,写的字龙飞凤舞,多次沟通指导都没有效果。

于是,我对学生宣布要去个别家庭家访并宣读了家访名单,谭照宇自然是少不了。但我同时又说明给这些孩子留出一段时间,好好努力,做出些成绩来,给老师提供一个家访的良机。让我意外的是平时冥顽不灵的谭照宇居然认真起来了,写的字工整了许多。我对他说,我准备明天去他家“报喜”去了,他高兴极了。第二天,我来到谭照宇家里和他的家长谈了近段时间孩子的良好表现,取得的点滴进步。待家长高兴时,委婉地讲了家长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帮助,不要对孩子置之不理。家长表示因为工作忙忽略了孩子,以后一定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现在的谭照宇脸上多了自信和热情,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一次次的家访过程中,我不断感受着不同的家庭氛围,聆听着父母讲述着孩子的点点滴滴,他们成长的画面就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家访,让我和孩子,家长的心靠得越来越近,越来越紧。我的班级也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相互尊重,学生之间情同手足,互帮互助,我们团结奋进,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着,快乐着。

本文作者系:朔城区第十小学教师李秀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